董明来《原道》2021年第2期摘要: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中的“知”和“行”,都是对情感意向性的描述:前者指向情感行为的表象特性,后者则强调一种伦理的“好恶”性。这个命题首先指伦理性的情感意向与作为其基础的表象之间的结构同一。所谓的“知行本体”,就是指合乎儒家伦理规范的、对事物的情感性表象。同时,本文从胡塞...
车祎《斯文》2021年第2期摘要: 尺牍总集的大量编纂是明代散文史上突出的现象。明代尺牍总集的编纂方式,范围上从仅收古尺牍到兼收古今,编排上从以时代为序到按事用分类,风格上从偏重“正大”“古雅”到崇尚“隽”“奇”,反映出崇古或务俗、严肃或好奇、关注文体正变或迎合读者趣味等不同取向,这与编选者的知识结构、文体...
李果、王长林《历史语言学研究》2021年第2辑摘要: 立足语体语法,本文对《祖堂集》“弘忍、惠能”篇中出现的上古汉语句法结构[VP+PP(附加语] 和[VP 而VP] 进行详尽分析,指出它们是言语交际中正式体体原子作用的产物,是用来调节交谈双方的关系与心理距离的语体手段。本文同时将《祖堂集》和《景德传灯录》“弘忍、...
完德加《民族文学研究》2021年第4期摘要: 祖谱承载着个体生命经历和族群的集体记忆。四川木里等地自称“培米”的部分藏族中传承着《董氏父系丧葬祖谱》,该祖谱用古藏文撰述,其内容呈现了远古时期培米人的历史文化。文章在探讨该经书的地方性、口头性及其书写特征的基础上,阐释了文中所记述的培米人“董氏”先祖对空...
孙尚勇《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摘要: 《周南》《召南》主要是西周取代殷商之前的作品,与周人创业以至兴盛密切相关,是周人经营南国的教化之具,这两组作品最初确立的时间可能在文王“作邑于丰”前后。《关雎》《采蘩》《采蘋》等反映采摘菜类用于祭祀的作品,可能产生在文王最初举行禴祭和称王之后...
孙尚勇《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摘要: 以礼让为国”的内涵是探讨“以天下让”的根本制度问题,这与孔子的理想政治密切 相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讨论的是治国理政以教化天下的先后次序:第一步,以《诗》 教为中心,培养整个社会的“文德”;第二步,因俗制礼;第三步,功成作乐。这是孔子...
罗鹭《文献》2021年第2期摘要: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元刻孤本《秋堂邵先生文集》,是一部罕见元人诗集,收诗225首。由于该书仅残存卷二至卷五,且阙失作者名字,因而长期被学术界忽视,也为《全元诗》所失收。该书递经明代晋藩、清代内府、清末民初藏书家刘启瑞、傅增湘等收藏,可谓流传有绪。经考证,作者应当是元人王旭的友人,名...
罗鹭《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摘要: 元代是中国文学评点发展的重要时期。元代的诗歌评点,与南宋的古文评点以及明清的戏曲、小说评点一样,都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元代诗歌评点的特色是将评点对象由古代名家名作转变为同时 代普通作家作品,产生了 “元人评点元诗” 这一特殊文献类型,至少包...
李菲、黄书霞《中外文化与文论》2021年第3期摘要: 本文基于文学人类学的跨学科立场,梳理清末民国以降的一个世纪之中甘青川藏族口传文化在以汉语文化为主体的现当代人文学科视野中三次被“看见”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不同时代和理论语境下少数民族口传文化被认知、选择乃至建构的不同取向及复杂动因。
黄勇《励耘学刊》2021年第2期摘要:道教斋醮在高丽王朝被作为吉礼小祀列入祀典,是隶属于礼制文化体系的国家祭祀。终高丽一朝,作为国家祭祀的道教斋醮始终未能走出庙堂普及社会生活之中,因而给人一种高丽社会没有道教的错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高丽王朝的宫廷乐舞有浓厚的道教色彩,高丽的王公贵族不乏信奉道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