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东《文艺论坛》2019年第4期摘要:延安文艺研究的"空间"视野的提出,针对文学史研究中宏大叙事思维对于"时间"的过度强调,突出文学史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根据延安文艺的空间特征,"空间"视野至少包含三个层面:政治空间、地理空间和文化形态空间。通过政治空间的确认,延安文艺与苏区文艺、新中国文艺的分界点可以较为清晰...
周维东《文艺研究》2019年第8期摘要:20世纪中国革命进程中的文艺实践,在早期"形式"选择上面临内在困境:一方面,文艺形式具有为革命"塑形"的功能,需要有所创新;另一方面,文艺形式又必须符合具体革命实践的要求,与文艺旧形式保持一定的联系。如何消解这个难题,构成革命文艺形式探讨的内在逻辑。从革命文艺的内在逻辑来看,...
孙尚勇《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摘要:汉大赋三大功能是:劝(歌颂和鼓励)、风(讽刺和谏止)和娱乐。大赋的劝与风两大功能是由司马相如的创作奠定的,娱乐功能则由汉武帝确立,扬雄则对大赋的这三大功能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从表面上看,扬雄的赋论针对的是大赋这一文体本身,实际上其批评的最终指向是作...
罗鹭《国学研究辑刊》2019年第2期摘要: 元代虽然只有不足百年的历史,但刊刻的宋人别集不少于九十五种,包括家刻本三十一种、私刻本二十三种、坊刻本十一种、学校刻本十二种、寺院刻本三种,另有十五种刊刻者身份不明(其中九种可能是坊刻本)。宋代作者后裔及其门生、亲友是宋人别集得以在元代刊刻出版的主要力量。从印刷文...
周裕锴 《中华文化论坛》,2017年第3期摘要:苏轼与佛禅结缘有四方面的原因:时代、地域、家族、个人遭际。苏轼阅读的佛书最常见的有《金刚经》《维摩经》《楞严经》《圆觉经》《华严经》《六祖坛经》等十余部,从中得到不少智慧的启迪。佛教对于苏轼来说,并非一种虔诚的宗教信仰,而是不同于传统儒学的新思想资源。佛...
顾满林 古汉语研究,2018年03期 摘要:汉语佛教文献中对应梵语stūpa(巴利语thūpa)的音译形式很多,其中产生最早、使用最广泛的是单音节形式“塔”,后来出现的“塔婆”“窣堵波”等复音形式都没能取代它。隋唐以来,“塔”的汉化程度越来越高,它可以像本语词一样用来解释别的音译形式,可以后加词缀“子”,可以活用...
郑阿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摘要:俄藏敦煌写卷ф.102《维摩经疏》残卷1-56行内容与隋代慧远《维摩义记》卷第一颇多相同;56行题有'维摩经疏第一';57-317行内容系疏释罗什本《维摩诘经》之《佛道品第八》至《嘱累品第十四》,与S.2732《维摩经义记·卷第四》各品内容几乎全同,只是小有简略,...
孙尚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摘要:《古风·〈大雅〉久不作》是李白政治文学思想的集中表达。《大雅》关乎西周三百年政治兴废,以歌颂政治为主,兼有批判,它是中国古代最为典范的政治文学。李白以《大雅》为准则,强调文学应直面现实政治,歌颂并引导政治振兴,批判政治衰废。这既是李白政治文学思想的...
王长林 《语言研究》,2019年第3期摘要: “屡生”始见于中晚唐禅僧的语录,是禅林特色鲜明的骂词,至于其语源,莫衷一是。文章指出“屡生”即“愚生”的观点最可信,并结合古代语文辞书的编纂体例和“屡生”的方言背景进一步推测“屡”是中晚唐在北方地区使用的一个俗语词,“愚”是“屡”的方俗义。宋释语录中的“屡生...
王彤伟 《古汉语研究》,2019年02期摘要:“蛾眉”之训以《离骚》东汉王逸注为最早,但他提出的“好貌”并非本义。清人训诂好出新,在王逸说的启发下,《诗·卫风·硕人》“螓首蛾眉”中的“蛾眉”相继出现了两种新解:其一,蛾,眉好貌;其二,蛾眉,即娥媌,姣好。但是,无论目验实物还是勘验清人所引的证据,两说皆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