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云、王凤才《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年第1期摘要:赖纳·弗斯特将人们思考正义的两种典型方式称为正义的两幅图景。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将物品分配还是将权力关系视为正义的首要问题,而这将导向两种不同的发问方式:"谁得到什么?"抑或"谁有权决定谁得到什么?"弗斯特认为由传统正义论所代表的、以物品分配为中心的正义...
张鑫媛、普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0期摘要: 在各种敦煌变文集辑本中,S.4571 《维摩诘经讲经文》都被置于“维摩诘经讲经文”之首。敦煌学对这件讲经文的研究包括解读其释文,以及探索其年代和文学性。但由于此卷属于长卷,在写本形态以及缺文的推补方面都还有一些重要问题需要解决。在从写本...
张朝富《乐府学》2021年第7期摘要:曹丕《燕歌行》“秋风”篇的断句,歧义之大,历来罕见,本质原因在于大家很少认识到它三句体的基本结构构成,梁元帝等的《燕歌行》以换韵来分段之前,《燕歌行》作品基本为3的整数倍句,是其明证。发源于吴地的《白纩歌》以七言偶句数为主,南朝作七言诗者,多接受这一形式并纷纷尝试,曹丕《燕...
徐新建《思想战线》2022年第2期摘要: “田野考察”是人类学的重要构件之一,在以往的专业表述中甚至常与人类学本身相等同。其中之意,每每指向乡野、海外,代表蛮夷、土著或“待开化”的野蛮人。受此影响,在中外学界的普遍认知中,“到远方”“去异地”便被视为人类学者的 “通过仪式”与身份标签。如今,在互联网与人...
徐新建《贵州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摘要: 侗学研究的学术成果值得回顾展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侗学研究出现了显著的多维拓展。其中的突出标志,在于提出了话语表述上的概念系列,值得关注的有“跨省侗乡”“无冕王国”“文化边地”及“中国侗族”等。这些成果对于侗学的局部自身来说意义重大,对于侗学之外的宏观外...
徐新建《西北民族研究》2021年第4期 摘要: 人类学探究文明,文明关涉人与环境的互动联系。人类在特定的文明类型中认知并影响事物,同时改变和形塑自己。一届人类有一届人类所处的时代和文明,因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类学。数智时代的人类学与数智关联,关注数智、理解数智、阐释数智,由数智派生,与数智博弈;...
徐新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1年第2期摘要: 本文聚焦人的自我认知,从语词分类的跨文化角度讨论表述和本相的关系。其中的核心在于对人及其定义的反思。论述中使用了不同的材料并将它们置于多样的情景。通过对博物学、语言学和宗教学、 人类学等不同范式的比较分析,笔者力图穿越表述问题的古今中西,并在结尾处提出...
王长林《文献语言学》2021年第2期摘要:當前禪宗文獻詞彙研究取材偏重唐宋禪籍,元代以降的禪籍詞語着力不多,呈現出“頭重尾輕”的研究格局,不利於禪籍詞彙研究系統、深入地發展。元明清禪籍作爲禪宗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有鮮明的語言特色,必須得到應有的重視,其詞彙研究價值主要表現在破解唐宋禪籍疑難詞語、推進...
王彤伟《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2021年第1期摘要:对于高丽时代汉籍中的汉文词,学界目前关注得还不够。这些作品的语言是学习中土汉语的结果,性质上是域外的汉语书面通用语。高丽汉文与本土汉文的关系属于单向的接受影响型关系,高丽汉文词中记录的词语基本都是本土词语的“存照”,可为汉语词义训诂及词汇历史研究提供新的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