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瑶 《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02期摘要:汉喃《二十四孝演音》来源于中国《日记故事》系统的二十四孝故事,包括李文馥所翻译的喃文诗歌以及李氏与友人的唱和汉文诗。它创作于阮朝大力推崇儒学的氛围中,在越南社会中起到了启迪童蒙、孝道训诫等作用。 关键词:汉喃《二十四孝演音》;《日记故事》; 儒学教育;启蒙及训
点击量:
【2020-10-30】
朱瑶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摘要:利用敦煌本《启颜录》的资料,结合史志、目录记载和《太平广记》引文对《启颜录》的作者、版本源流、成书时间等问题进行再考证,认为录作者确不为侯白,史志及目录所载多卷本是据敦煌本增删而来;并进一步考订出敦煌本结集于贞观十一年六月之后不久,多卷本《启...
点击量:
【2020-10-30】
周裕锴 《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摘要:大乘佛教诸经尤其是《楞严经》中“六根互用”的观念,在北宋中叶以后士大夫习禅的背景下,逐渐向日常生活和审美活动方面渗透。以苏轼、黄庭坚、惠洪等人为代表,从个人修道体验出发,追求六根通透、一心湛然无染的境界。由此带来三个变化:一是有意混同眼、耳、鼻、舌、身等...
点击量:
【2020-10-30】
周裕锴 《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3期摘要:本文对禅籍中“拴索”一词作为“高僧骸骨”的代称这一用法作了考察,揭示出这一词义与禅宗对傀儡戏的宗教认识相关,同时与佛经中关于佛祖、菩萨、高僧的锁骨形象的描写相关。“拴索”本指傀儡戏中连络木偶肢体的木钉和绳索,其为高僧骸骨的代称源自两个层次的比喻:一是形象层...
点击量:
【2020-10-30】
张子开 《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2期摘要:敦煌遗书伯二四一八《父母恩重经讲经文》“若欲得来生:相周圆”句,前贤多有发明。本文从文献学和佛学的角度重新作了探讨,认为:“:”乃校勘者所加,表示重文;“生相”指出生之后肢体健全和相貌超群,与同卷后文“十相”的含义迥异。关键词:敦煌遗书;变文;校勘;重文;...
点击量:
【2020-10-30】
张昌红 《图书馆论坛》,2011年04期摘要:随着对出土文献的深入研究以及电子检索等现代学术手段的使用,许多"伪书"被证明其实并不伪。这就迫使我们对古籍辨伪的概念、目的、方法、证据、论证过程以及成果应用等提出质疑,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古籍;辨伪;伪书;疑古
点击量:
【2020-10-30】
俞理明 顾满林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摘要:东汉佛教文献中有大量的音译词、意译词以及经典罕用的流俗词语,给人一种强烈的新异感。音译和意译两种方式常常并行,有时彼此融合,带来词汇的变化。东汉佛经中的音译词,绝大多数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和异域色彩,它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生命力各不相同。 关...
点击量:
【2020-10-30】
杨梅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摘要:僧制指规范僧尼行为的制度。中土僧制为僧俗共制,对中土佛教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中土僧制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的分析,探讨其对中土佛教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佛教;僧制;佛教清
点击量:
【2020-10-30】
徐新建 《民族学刊》,2011年03期摘要:中国民族学的“苏维埃学派”是值得研究的主要议题。本文以李绍明先生为个案,梳理和辨析了此学派对于现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在社会实践和学术史的意义。结合李绍明先生及其相关时代、地域的具体境况,笔者就学派问题做了初步比较,提出的观点是:从“华西学派”到“苏维埃学派”再到“...
点击量:
【2020-10-30】
徐新建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摘要:对于一门新兴的人文学科而言,厘清什么是其学理的基本问题,关涉到它的基本定位和未来发展。本文由此出发,阐述文学人类学研究的起点和核心在于“表述”,并分析了表述的两种类型:“身体之言”与“媒介之语”。文章强调以文学人类学视野反思“文学”,目...
点击量:
【2020-10-30】
首页上页123下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