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建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摘要:用“原生态”一词来论说文化是一种比喻,其利弊皆有。对此,笔者提出从“历史之维”与“生命之维”两个维度来予以看待和考察。而生命之维所要强调的主要观点是:从生命本原的维度看,“原生态文化”相当于与“礼”相对的“野”。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具有...
点击量:
【2020-10-30】
夏先忠、俞理明 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02期 摘要:关于汉魏晋南北朝七言诗歌的体式,前贤已多有阐述,但仍可作进一步探讨。本文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的七言诗歌为考察对象,从句数、奇偶句、句句押韵和隔句押韵四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七言诗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演变轨迹,为全面研究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提供了...
点击量:
【2020-10-30】
阮怡 《当代文坛》,2011年04期摘要:自20世纪西方阐释学思想传入中国以来,用阐释学理论重新认识文学作品成为热门话题。其实中国古代也有非常丰富的阐释学理论,宋人的尚意阐释学即是其中之一。宋代疑古辨经思潮大兴,宋人扬弃前人注疏,笃信同一性理想,将恢复作者写作时的原意作为阐释的最终目标。通过据文求义、深观...
点击量:
【2020-10-30】
宁智锋 《求索》,2011年11期摘要:“比兴”是中国诗歌的根本大法,不过“比兴”,特别是“兴”,含意十分复杂多变,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地被改变、充实、丰富着。通过梳理历代学者对“比兴”的阐释,可以发现这样一种趋势:兴的隐喻作用、发端作用以及通过情感、概念上的比喻来抒情表意的作用不断地得到强化。同时,“兴...
点击量:
【2020-10-30】
吕肖奂 《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3期摘要:韩愈《听颖师弹琴》一诗,摹写的是琴声还是琵琶声是音乐文学史上一桩公案。以欧阳修、苏轼为代表的嘲韩派认为韩愈所写是听琵琶诗,以义海、“善琴者”及其支持者为代表的挺韩派则认为韩愈所写就是琴诗。双方争论涉及到琴的正声与别调、琴与琵琶等弹弦乐器的共性与个性、琴诗与...
点击量:
【2020-10-30】
吕肖奂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摘要:从地域上讲,宋朝沿海港口地区是海外贸易集散地,外来人与物远远多于内地偏远地区,外来文化及观念都在这些地区首先产生影响。生长于沿海地区的人以及到这些地区游览、任职的官僚文人,都首当其冲地感受或接触到海外文化。明州与泉州等浙闽地区在宋朝是高...
点击量:
【2020-10-30】
刘亚丁 《俄罗斯研究》,2011年02期摘要:西方斯拉夫学者对19世纪俄罗斯作家的高加索题材作品有所研究,但在我国和俄国,此项研究尚待展开。本文以莱蒙托夫和列·托尔斯泰为例,以作家行旅为切入点,从作家传记与作家作品的关联中,勾勒他们作品所反映的俄罗斯帝国军队与反叛山民的关系,以及作者对帝国拓疆政策和反叛山民...
点击量:
【2020-10-30】
刘林魁 《宗教学研究》,2011年02期摘要:天保六年,北齐文宣帝高洋颁布《废李老道法诏》,令道士剃发出家为僧。此事虽有佛教徒自神其教的成份,但佛道论争与废除道教一事却非伪造。文宣帝本欲沙汰佛道二教,然最终废除道教者,其原因有三:迷信佛教,缺乏政治家气度;指导思想不清,政教冲突为宗教斗争代替;北齐胡风兴...
点击量:
【2020-10-30】
李熙 《求索》,2011年第2期摘要:中国古代存在着丰富的阐释学资源。通过运用和融合西方现代阐释学与儒家经典的理论观点,本文试图论证中国古代固有的阐释多元化传统。通过论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阐释方法的不足,本文强调,重视阐释者历史性和读者反应的观点是一种具有理论价值的方法策略,普遍存在于古代的...
点击量:
【2020-10-30】
李黎  《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3期摘要:宋代民俗的变化以及民俗意识的发展,不仅影响了咏物诗的表现题材,而且影响了咏物诗的写作方法。在咏物诗歌体裁方面,民俗事物成为咏物诗的吟咏对象,传统吟咏对象也多与民俗结合。在咏物诗歌的写作方法方面,一方面,继承传统咏物诗歌托物言志的方法,使咏民俗事物诗歌不断雅化...
点击量:
【20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