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东 《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02期 摘要:习字蒙书是古代童蒙教育的重要教材。先秦至六朝,字书因书体演变较快而频繁出现,唐代后,基本书体的稳定使新字书的出现减少。近代流行的《上大人》蒙书始见于敦煌写本《上大夫》,且见引于晚唐文献,可知其起源于唐。其内容在宋元又小有改、补。宋明人解其文字为言儒门之事...
李瑄 《浙江学刊》,2007年05期 摘要:“豪杰”是受到明遗民群体普遍认同的人格类型。这种人格形态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由孟子所倡导,强调个人的主体意志以及强健的主体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明代中后期王学对自我的肯定,使其再度受到重视。明遗民艰难的生存环境要求他们具备坚强有力的人格,这一方面是个人应对人生困境,自...
蒋宗福 《汉语史研究集刊》,2007年00期 摘要:清人李光处《乡言解颐》,为作者追忆故乡(今天津宝坻)之谣谚歌诵耳熟能详者成书,其中部分词语,或为大型语文辞书失收,或有义项漏略,或虽收而无书证,或古今方言可互为印证者,不失为近代汉语辞汇研究的宝贵资料。 关键词:乡言解颐;词语;笺
何剑平 《宗教学研究》,2007年03期摘要:《维摩诘经》是佛教传入中土后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典籍之一,自东汉严佛调以迄唐代玄奘,曾历七次汉译。本文对玄奘重译此经的时间、缘由、文化背景及现实效果作了细致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玄奘;翻译;维摩诘
何剑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摘要:战国至秦汉的神仙方术传统和魏晋之际输入中土的佛教神通观是葛洪《神仙传》中左慈等方士变化之术的两个理论来源。其中后者极大丰富了道教物类变化术的表现类型,对中古志怪小说表现神通情节和神通道人起到示范作用,而此一特征早在葛氏写作《抱朴子内篇》时...
周裕锴 《文学遗产》,2006年05期 摘要:佛教禅宗观照世界的独特方式对北宋后期诗人观察认识世界的审美眼光颇有启发。本文讨论了宋诗人在佛禅哲学背景下所产生的若干全新的诗学概念和艺术观念,如由“万法平等”观生发出“妙观逸想”,将“周遍含容”观表述为“如春在花”,以“如幻三昧”解释艺术幻觉,以“转物”思想...
周裕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摘要:中唐马祖道一为代表的洪州禅提倡的“作用即性”的思想,一方面因其将“弹指动目”等行为视为“佛性”的体现而受到石头禅系的批评;另一方面在肯定日用生活的神圣性之时,解释了洪州禅乃至整个南宗禅劳动实践的佛学意义。百丈怀海建立禅门规式,其中的“普请...
周俊勋 《汉语史研究集刊》,2006年00期 摘要:<正>索绪尔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并提出语言研究只研究"语言",而不研究"言语",因为言语活动是异质的,语言是同质的。被索绪尔抛弃的言语行为,却被乔姆斯基拾了回来。乔姆斯基(1965)认为:"许多现有研究的一个中心题目,就是我们可以称之为语言运用的创造性方面,亦即...
张子开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摘要:普贤乃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普贤信仰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据敦煌地区发现的中古普贤文物文献,普贤变中普贤跏趺坐法与后世有所区别,《普贤菩萨说证明经》则不但识别有讹,且实际上包括了两种形成于不同时代、性质也有所不同的小经。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