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03期 摘要:清初“遗民僧”兼有“遗民”与“僧人”的双重身份,堪称中国文化史上最为特异的群体之一。双重身份内蕴的伦理矛盾,使遗民僧迫切需要会通儒释;凭借各自不同的经历和修为,他们开辟了不同的道路。晦山戒显是在儒林和佛门两个领域都获得高度认可的遗民僧,他以身体力行...
郑阿财 敦煌学辑刊,2015年03期 摘要:通过以《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为例,借鉴“传播学派”、“历史地理学派”等理论与方法,考察其在汉字文化圈的传布与相关问题。盖以此经虽属伪经,然宋以后传本不少,西夏、辽、金乃至朝鲜、日本、越南均保存有许多版本,甚至还有回鹘文本的保存。经考察,我们发现其流行阶...
吕肖奂 《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摘要:两宋道流将道教文化与民间口诀歌谣结合产生的歌诀作为师徒传道、后辈释道、同辈论道的酬唱载体,丰富了酬唱的话语和形态;道流是极具想象力和灵异能力的群体,他们创撰的故事性众仙真唱和,其过程仪式与方式既是对现实世界唱和的模仿,又是富有创造性趣味性的虚拟唱和,点缀...
罗鹭 《民族文学研究》,2015年第4期摘要:作为一名蒙古族诗人、学者,法式善对元诗有天然的亲近感。他在《四库全书》馆任职期间,购买和抄录大量元人诗集,并积极参与元诗文献的整理、传播与研究。清人批评元诗,或者以唐音来观照元诗,或者将元诗与宋诗并举,但受王士稹、翁方纲和袁枚的影响,法式善具有较为融通的诗...
罗鹭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摘要:五山时代前期的元朝与日本,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处于对峙状态,但民间的商业贸易、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因而造就了元日文学交流活动的盛况。具体来说,这一时期的文学交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东渡元僧在日本的诗歌唱和、文章应酬等活动,直接刺...
罗鹭 《文献》,2015年02期 摘要:上海图书馆藏稿本《漱六楼书目》,著录图书1115部,原书未署作者姓名,被多种文献著录为“袁芳瑛藏并编”,但实际上应为“周锡瓒藏并编”。之所以出现张冠李戴的失误,是因为袁芳瑛号“漱六”,知名度极高;而周锡瓒虽有 “漱六楼”,却远不如黄丕烈藏书题跋屡次提及的“香严书屋”那么...
刘长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摘要:超自然观念集中体现于灵验奇迹的传闻与记载,它由灵魂不灭、神灵存在等四要素构成。原始宗教阶段的人类为满足理性的需要,已由间接推理而推出此四要素。与原始人的理性发展程度相应,其推理具有或然性推理超过必然性推理、非有效式较多、结论的逻辑可靠性程度低...
李祥林 民俗研究,2015年06期 摘要:生态人类学关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类群体如何适应其生存环境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相应的经济生活、社会文化及风俗习惯。古往今来,围绕“人与自然”这一主题,羌族民间形成了种种信仰及习俗,其中蕴含着积极的生态意识,这种意识跟当今世界人类崇尚的生态理念不乏相通之处...
李祥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摘要:围绕“美是意象”的观点,当下国内美学界见仁见智引发争论。从主张者和批评者言论看,双方争论焦点与其说是在如何理解何为意象,毋宁说是在如何理解何为美。回眸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建国后两次美学热潮都是围绕 “美是什么”展开的,但争来争去,终无定论,形成的...
李祥林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摘要:女娲是中国神话史上的伟大女神,女娲神话在川西北羌族地区亦见流传。当地民间对之有选择的信仰和认同,以及当代羌区对之的文化表述,自有地域环境和族群诉求方面的原因,其作为"地方性知识",也是今天我们研究中国女娲神话不应忽视的个案之一。古往今来,羌族村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