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成果展台 > 标志性成果 > 论文
梁昭 《民族艺术》,2018年第4期摘要:“刘三姐”是流传在中国南部的著名民间传说形象,因其“擅于唱歌”而在民间被祀为“歌仙”。这是一个扎根于南方多民族口头遗产的象征符号。在数个世纪的传承中,“刘三姐”的符号意涵经历了如下变迁:“中原帝国辖内半受教化蛮荒文化的代表——岭南民众歌谣文化的代表——广西壮族...
点击量:
【2020-10-26】
李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摘要:竟陵派诗歌虽一问世就备受恶评,却在当时诗坛迅速流行。其所以广为接受,善于推陈出新当为重要原因。考察钟惺诗的创新思路,可见禅宗“机锋”影响。机锋即通过不符常规、乃至不合逻辑的方式打破日常思维局限,刺激人们去感知事物的“本来面目”。钟惺敢于改造主流...
点击量:
【2020-10-26】
李祥林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6期摘要:多民族中国的文化既多元一体又一体多元,其整体可以按照区域和族群划分为各种特色部分,但归根结底,这些部分作为整体中的部分是在相互关联(或直接或间接)又相互区别(相对而不绝对)中获得发展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地域、族群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角度切...
点击量:
【2020-10-26】
李菲 《青海民族研究》,2018年第3期摘要:基于对李亦园先生晚年所做的口述史补充访谈,简要回顾了李先生参与和推动“泉州学”发展的过程,由此体现出这位杰出华人人类学家的深厚学养、对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敏锐把握引领,及其始终秉持客观中立的学术价值立场。“泉州学”并非李先生学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领域,却...
点击量:
【2020-10-26】
陈魏俊 敦煌研究,2015年02期 摘要:本文认为敦煌文书所记道家服石"行散"之法与出土医学竹简所记"行解"意义完全不同,前者指散步行药,后者指发汗解表。 关键词:敦煌文书;行散;医简;行解
点击量:
【2020-10-28】
郑阿财 《敦煌学辑刊》,2018年第2期摘要:本文针对敦煌文献中的高僧赞写本原生态进行考察,从中国传统文学与中国佛教文学赞体的流变,探究赞在唐代的多元发展,进而析论敦煌写本高僧赞的性质与功能,并从文本视角将其纳入僧传文学系统与高僧传、高僧因缘等进行比较研究,希望能拓展佛教传记文学研究的面向,并有助于敦...
点击量:
【2020-10-27】
张淘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摘要:转世故事源自佛教里的“三生观”,唐代开始出现文人主动猜测并声言自己前身或后世的现象,宋代禅宗以及《太平广记》等记载志怪书籍流行,前身后世说法受到了持续认同和关注。日本五山时代,禅僧们不遗余力地从诗文集、笔记类书中筛选出有关苏轼、黄庭坚与禅学...
点击量:
【2020-10-27】
俞理明、周豔梅 《汉语史研究集刊》,2018年01期 摘要:《干祿字書》把當時社會上使用的漢字分為俗、通、正三體,注意到三者與使用者社會身份的關係。作者明確導向,提倡正體,寬容通俗字體。當今漢語詞彙語法成分,也存在類似的用語與群體的關係,可以借鑒《干祿字書》的做法,展開規範。同時,我們看到,文獻對用字的收...
点击量:
【2020-10-27】
徐新建 《青海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摘要:科学家提出地球在第四纪后半期迈入因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表发生巨大改变的“人类世”。与地学年代的时空坐标相对应,随着生存方式的变异和技术手段的扩展,可以说人类物种也进入了自我演变的第四期。在这一时期里,不但工业化食品生产与化工能源的急速耗费造成地球环境极度变异...
点击量:
【2020-10-27】
徐新建 《民族研究》,2018年第5期摘要:民国以来,国内民族志作品大多呈现为聚焦中观族群或社会的他者表述,对人类整体与个体缺乏足够关注。建构整体与个体、自我与他群相互关联的整体人类学,需要回归人类整体,也需要回归个体、回归自我。自我民族志是整体人类学路径反思的重要维度之一。关键词:自我民族志;整体人...
点击量:
【20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