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瑄《文艺研究》,2019年第8期摘要:佛教在晚明士林甚为流行,性灵文学思潮即是文人习佛的产物。竟陵派在明末清初影响很大,其佛学却向来为研究者轻视。钟惺标举“古人精神”以救晚明诗坛公安派矫枉与复古派因袭的双重流弊,实根柢于《楞严经》及如来藏思想。如来藏即众生本来所有之佛性真如。佛性真如的形上性质使“古...
戴路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1期摘要:南宋后期荐举制度为四六启文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启文在官场礼仪中发挥了充分的交际性。首先,启文在南宋后期呈现出功能多样化、职能专门化的趋势,表现为写作人群的扩大、交际仪节的细化、文本载体的丰富。第二,荐举制度在南宋后期呈现出关系化的趋势,加速了官...
郑阿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年01期 摘要:敦煌、吐鲁番地缘相近,其文献时代相续,性质多同,内容上互补互证,且多所关连。敦煌、吐鲁番文献的发现乃至文献的特性,有着极为相似的境遇与历程。不论是文献的比勘,内容的考定,或互释互补,乃至有体系的文化解读,均显示敦煌学与吐鲁番学既要分进,也...
郑阿财、朱凤玉 《敦煌学辑刊》,2019年第1期摘要:陈国灿先生“敏而好学”“学无常师”的治学态度,“勤谨恒毅”的研究精神,“开放无私”“奖掖后进”的识鉴与胸襟,始终是我们后学晚辈的学习典范。我们在敦煌吐鲁番文学与佛教文献的整理研究上,不论是文献整理的基础上跨越文史藩篱;或回归文学本位研究的同时,注意...
尹赋 《社会科学研究》,2019年第6期摘要:《八佾》篇“君子无所争”章,在儒家君子人格的修养中有着重要意义。前人疏释,有将“争”字泛化的倾向。《论语》一书中,“争”字凡三见,除此章外,另见同篇“君子矜而不争”章。三“争”字均非泛指,而是有特定的指向,即指争以力,这是与夫子不语“怪、力、乱、神”等对力...
徐新建、陆晓芹、郭明军 《民族艺术》,2019年01期 摘要:汉语世界在近代以后不断引进西方美学的理论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在交流互动中提升本土人们的知己知彼、相互映照。但迄今为止这样的映照还存在局限,比如在对审美范畴的划分及阐释上就还大多停留在“优美”“崇高”“荒诞”以及由此对应而派生的“虚静”“空...
徐新建 《民族艺术》,2019年第1期摘要:(代主持人语)美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在欧洲诞生以来,随着其在欧洲之外的地区传播扩张,不断被视为用以剖析人类所有审美现象的有效工具和具有跨文明功力的普遍话语。以这样的认知为基础,由鲍姆嘉通(Alexander Baumgarten)至康德、黑格尔、席勒、歌德等创建的审美范畴——如优美、崇...
陶禹 《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摘要:回煞俗信集中体现出对逝去亲属的恐惧与排斥,冲击了中国古代士人所持的儒家伦理价值观。基于智性与道德的优越感,士人群体有意以“俗”界定回煞及其相关人群,试图将自身置于“俗”对岸的理想世界,从中获得区别于庸众、独立高级的身份维度。士人以儒家品格矫正“俗”世界的使命...
吕肖奂《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摘要:曾巩在与王安石交往中,培养出要与圣人比肩论道的“奇伟闳通之士”人格,并很快将其展示给欧阳修,欧阳修识察并认可了这个以“文章”与“志节”见长的“奇伟闳通之士”,且将其引进欧梅唱和圈。而曾巩在这个以诗歌见长的唱和圈表现比较被动而且诗艺平平,并未...
罗鹭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摘要:翁方纲受王士禛《古诗选》的影响,重视虞集七言古诗和题画诗,推崇《题柯敬仲画》“句句是三昧”。在乾隆二十九年至嘉庆十年的四十余年中,翁方纲追和次韵虞集《题柯敬仲画》诗多达七次,称得上是虞集的异代知己。翁方纲为虞集整理诗集、编撰年谱,并在《石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