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尚勇《文学评论》2022年第5期摘要:西周末春秋时期,诸侯国纷纷以西周《雅》《颂》为模仿对象“制礼作 乐”,这种行为一方面扩大了西周礼乐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西周礼乐政治传统 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诸侯之诗最初都以国或国名加“诗”字命名。孔子以“礼乐自天子出”为原则,将政令仅行于王畿之内的王城之诗和政...
点击量:
【2024-06-06】
李菲《符号与传媒》2022年第2期摘要: 不同于传统民间文学研究多关注野人故事“神异、精怪”的想象特质或民间故事的角色、母题、原型、程式功能,本文从符号人类学的跨学科视域出发,结合田野和文献/文本分析方法,从文化符号的编码赋义、象征隐喻与文化机制等多维度,关注“野人”故事如何在藏彝走廊多民族的讲与听之间、...
点击量:
【2024-06-06】
普慧、梁枥天《文史哲》2022年第5期摘要:在古代印度,字母符号的使用往往与宗教思想联结于一起。古代印度文字的使用情况相较于其他文明更为特殊。在哈拉巴摩亨朱·达罗文明的符号文字湮灭近2000年后,佉卢文和婆罗谜文才开始出现在南亚次大陆。这两种文字可能都源于闪米特文字,属于辅音文字系统。佉卢文大约3世纪在古 印...
点击量:
【2024-06-04】
王彤伟《古汉语研究》2022年第4期摘要: 曹操墓发掘出的“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石牌的语言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我们调查发现,“常所V”在汉语史上存在的历史很长,并非仅见于中古史籍。它从东汉早期出现,随后逐渐发展,唐宋元最为流行,明代渐少,清代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中虽已不用,但文言性较强的文献中还有。从历时...
点击量:
【2024-05-20】
郑阿财《甘肃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摘要:以中国为主体,包括了周边民族与国家,如东北亚的韩国、日本,东南亚的越南等,长久以来,以汉字作为书写与阅读工具,形成了“汉文字文化圈”。中国汉籍的翻刻与日本汉籍的印行,既普及中国汉籍的流通,更促进日本汉籍编著的兴盛,造就了“汉文字文化圈”另一灿烂的光景。以唐宋...
点击量:
【2024-05-20】
雷汉卿《中国语言学研究》2022年第2期摘要:《汉语大字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字形、音、义收录最完备、规模最大的一部汉语字典。第二版修订时选择了“中修”方案,未能对《汉语大字典》的字头、 古文字字形及其解说、注音、释义、引例等进行全面核查和修订。本文从研究的角度就修订所涉及的体例、字形、字头、注音、释...
点击量:
【2024-05-20】
黄勇《宗教学研究》2022年第3期摘要: 堑城坛相传是朝鲜始祖檀君建造的祭天坛,高丽元宗时期转型为举办斋醮的道教场所。在朝鲜时代,儒教获得独尊地位,道教受到压制,堑城坛举办的宗教活动堑城醮,受到儒臣的非议。由于堑城坛地处偏远,影响力有限,儒臣对其打压力度较小,因此堑城醮未被废止。但是,在1592年日本发动...
点击量:
【2024-05-20】
何剑平、刘学涛《四川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摘要: “约言”是西晋名士对于清谈语言的讲究,理想谈论必备的条件之一,对两晋南北朝文学有至深影响。论辩推重 “约言”较早反映在西晋东都洛阳的名士群中,以乐广、阮瞻等为代表,它的生成既有中土论辩强调 “理足则止” “不务烦辞”的言语传统,也...
点击量:
【2024-05-20】
国威 《宋史研究论丛》2022年第2期摘要: 南山律学自创立之初,便已流入新罗。至高丽时期,义天凭借海东沟通辽宋的地缘条件及自己的特殊地位,倾力搜罗诸宗章疏,使高丽一跃成为当时南山文献的重镇和枢纽,为长期断绝的辽宋律学界重新搭建了互通的桥梁。但海东地区一直没有培育出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律学僧团,这一不足...
点击量:
【2024-05-07】
丁淑梅、杨帆《励耘学刊》2022年第1期摘要: 《祝发记》 插图通过图示强化、 图绘错位与图 “像” 低位等几个层面 与文本发生互动。通过文本细读与图像详解, 梳理图文叙事呼应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有助于从更深层次把握文本与图像呈现的 “同构” 与 “异构”。 在理解戏曲图像对文本的图解乃至批评功能基础上,,进而重审...
点击量:
【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