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放、刘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摘要:网络互助是社会力量参与民生保障的新兴方式,目前其持续参与状况并不乐观。基于抽样问卷调查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网状互惠结构中参与者的互惠感知通过影响其价值评估、情感投入、互惠信念三大心理因素,对互惠行为持续意向产生作用;互惠感知...
张放、甘浩辰《人民日报(理论版)》 2022年11月29日
周维东《中国高校社会学科学》2022年第3期摘要:在文学史术语体系中,“苏区文学”和“延安文学”因为命名方式的特点,存在外延上的模糊地带,《随军西行见闻录》《雪山草地行军记》《从甘肃到陕西——抗日人民红军北上长征的最后阶段》及《长征记》集体创作等长征文学作品,便是模糊地带上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早期长征...
周维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摘要:对于鲁迅的文化批评,学界多注意他对于中国传统的批判态度,忽略了其对于“现代”社会的长期批评及整体态度。鲁迅在《现代史》中的“变戏法”之喻,包含了他对于中国社会现代之变的整体判断,揭示出新知识群体在精神上游民化的现实,与其对现代“伪士”的批评...
周维东《文艺研究》2022年第5期摘要: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新秧歌运动成为落实“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标志性事件。以往学界充分梳理了这场运动的艺术经验,但对其“运动”特征以及经验并没有充分关注。从“二流子改造”运动看新秧歌剧创演,可以揭示运动中文艺的历史形态和发展逻辑。“二流子改造”运动的初...
周俊勋《汉语史研究集刊》2022年第1期摘要: 從東漢趙岐注以來,“餓莩”中的“莩”都被釋爲“餓死的人”。這并不是“革”的詞義,而是“餓莩”的語境義的誤解。從文字演變和使用情况看, “莩”是“芝”的俗寫,而“芝”是“受”的義類化類推字,“殍”是“革”的義類化類推字;“莩”和“殍”都是“踣”或“殕”的借義...
徐新建《思想战线》2022年第3期摘要: “田野考察”是人类学的重要构件之一,在以往的专业表述中甚至常与人类学本身相等同。其中之意,每每指向乡野、海外,代表蛮夷、土著或“待开化”的野蛮人。受此影响,在中外学界的普遍认知中,“到远方”“去异地”便被视为人类学者的 “通过仪式”与身份标签。如今,在互联网与人...
王兆鹏《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摘要: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于江西赣江边上深山环抱的造口驿。该词先从来时的郁孤台写起,再顺江而下,写到造口所处的深山。从郁孤台下到万安县造口的赣江江段,原有十八个险滩。词中“行人泪”,既是过往行人普遍感受的赣江难行、人生行路难的辛酸泪,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