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丁《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摘要:在探讨民族认同方面, 中外学者诸如梁启超、鲁迅、 玛格丽特·米德和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等 人的研究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资源, 在研究方法上, 德·利哈乔夫和特蒂安娜·尤赖斯等把文学作为研究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路径, 也为我们通过文学文本及其相关阐释文本研究民...
何剑平、萧龙《世界宗教研究》2023年第8期摘要:音乐供养是法华信仰的表现形式之一, 自东晋以还, 中土法华经注疏在宣说、注释《法华经》中与音乐供养有关之文献时形成音乐供养观, 集中体现在对两类名义的认识: 一是乐神紧那罗王和乾闼婆王所奏法乐的名目及内容; 二是关于音乐与供养之关系。紧那罗王、乾闼婆王皆属帝释...
丁淑梅、林煜欣《中华文化论坛》2023年第4期摘要: 晚明文人张岱现存诗文中,涉及古琴书写的,诗歌近四十首,文二十余篇。作为雅士 身份的象征,古琴之于文士素有重要意义;张岱这些与古琴相关的文字,在显现了明 清古琴文化变迁的同时,亦昭示出张岱深厚的琴学素养,并托喻着其高旷清远的人生 境界。张岱诗文中的古琴书...
李瑄、张菡《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摘要:清初文献多见“遗民逃禅”“浮屠遗民”之说,表明“遗民僧”的特殊属性已受到广泛关注, 但彼时尚 未被作为一种新的群体类型进行区分。 陈垣《清初僧诤记》首次以“遗民僧”称名这一群体,意涵明确。 不过, “遗民僧”除应满足于“遗民立场”与“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