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满林 古汉语研究,2018年03期 摘要:汉语佛教文献中对应梵语stūpa(巴利语thūpa)的音译形式很多,其中产生最早、使用最广泛的是单音节形式“塔”,后来出现的“塔婆”“窣堵波”等复音形式都没能取代它。隋唐以来,“塔”的汉化程度越来越高,它可以像本语词一样用来解释别的音译形式,可以后加词缀“子”,可以活用...
点击量:
【2020-11-01】
孙尚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摘要:《古风·〈大雅〉久不作》是李白政治文学思想的集中表达。《大雅》关乎西周三百年政治兴废,以歌颂政治为主,兼有批判,它是中国古代最为典范的政治文学。李白以《大雅》为准则,强调文学应直面现实政治,歌颂并引导政治振兴,批判政治衰废。这既是李白政治文学思想的...
点击量:
【2020-11-01】
吕肖奂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摘要:欧阳修至和嘉祐间在汴京建立中上层京朝官诗人唱和圈,几乎可以反映这一时期京师乃至整个诗坛唱和概貌。京朝官诗人无论社交还是私交唱和,基本不涉及政事、公务或具体事务,而主要书写工作日常以及社交与私交生活,表现出各自的心理状况与精神状态。嘉祐三到...
点击量:
【2020-10-26】
吕肖奂 《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摘要:理宗绍定间的“江湖吟社”,虽不可详考,却提供了“赣寇”与“汀寇”之乱下江西赣吉抚旴各地及闽西北各地诗人纷纷出逃,而隆兴府(豫章)成为逃难诗人聚集地的重要线索。沿着这些线索,可以发现南宋后期江西诗坛十分兴盛的一片“江湖”。这片“江湖”是宝庆江湖诗祸之后“江...
点击量:
【2020-10-26】
梁昭 《民族艺术》,2018年第4期摘要:“刘三姐”是流传在中国南部的著名民间传说形象,因其“擅于唱歌”而在民间被祀为“歌仙”。这是一个扎根于南方多民族口头遗产的象征符号。在数个世纪的传承中,“刘三姐”的符号意涵经历了如下变迁:“中原帝国辖内半受教化蛮荒文化的代表——岭南民众歌谣文化的代表——广西壮族...
点击量:
【2020-10-26】
李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摘要:竟陵派诗歌虽一问世就备受恶评,却在当时诗坛迅速流行。其所以广为接受,善于推陈出新当为重要原因。考察钟惺诗的创新思路,可见禅宗“机锋”影响。机锋即通过不符常规、乃至不合逻辑的方式打破日常思维局限,刺激人们去感知事物的“本来面目”。钟惺敢于改造主流...
点击量:
【2020-10-26】
李祥林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6期摘要:多民族中国的文化既多元一体又一体多元,其整体可以按照区域和族群划分为各种特色部分,但归根结底,这些部分作为整体中的部分是在相互关联(或直接或间接)又相互区别(相对而不绝对)中获得发展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地域、族群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角度切...
点击量:
【2020-10-26】
李菲 《青海民族研究》,2018年第3期摘要:基于对李亦园先生晚年所做的口述史补充访谈,简要回顾了李先生参与和推动“泉州学”发展的过程,由此体现出这位杰出华人人类学家的深厚学养、对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敏锐把握引领,及其始终秉持客观中立的学术价值立场。“泉州学”并非李先生学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领域,却...
点击量:
【2020-10-26】
郑阿财 《敦煌学辑刊》,2018年第2期摘要:本文针对敦煌文献中的高僧赞写本原生态进行考察,从中国传统文学与中国佛教文学赞体的流变,探究赞在唐代的多元发展,进而析论敦煌写本高僧赞的性质与功能,并从文本视角将其纳入僧传文学系统与高僧传、高僧因缘等进行比较研究,希望能拓展佛教传记文学研究的面向,并有助于敦...
点击量:
【2020-10-27】
张淘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摘要:转世故事源自佛教里的“三生观”,唐代开始出现文人主动猜测并声言自己前身或后世的现象,宋代禅宗以及《太平广记》等记载志怪书籍流行,前身后世说法受到了持续认同和关注。日本五山时代,禅僧们不遗余力地从诗文集、笔记类书中筛选出有关苏轼、黄庭坚与禅学...
点击量:
【2020-10-27】
首页上页123下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