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旅游学刊》,2018年第1期摘要:在今天中国的民族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市场中,“藏银”已成为一个颇为流行的物质标签。以“藏银”之名制造、消费的商品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在旅游人类学视域下,“藏银”同时作为“物”与“物的观念表达”,折射了中国多民族国家想象与认同实践中物质性与族群性的复杂关联,其社会...
雷汉卿、王勇 语文研究,2018年04期 摘要:近代汉语方俗词大多因形义关系疏离,不易索解,只有探明其理据才能更为准确地释义。文章认为,探寻近代汉语方俗词的理据,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入手:着眼于外部的方法有审辨形音、追溯源头和探求文化;着眼于内部的方法有同义词互参、反义词互参、同模词参证以及意义系统参...
黄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3期 摘要:<正>后汉以降,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中国历史上逐渐形成了三教鼎立的文化格局。儒释道三大文化传统虽然呈鼎立之势,然而,三教鼎立并非水火不容的对峙,而是在竞争之中相互调和、相互融会,最终实现了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荣。儒释道虽然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传统...
何剑平 文学遗产,2018年05期 摘要:徐陵的诗文创作与佛教经论之关系至为密切。佛教元素对徐陵诗文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徐陵将《阿毗昙》论议思辨之风格引入文体(书体)写作;二是“现见”“比知”此类原本用于因明或佛教辩论术的概念,在佛教讲论中启发了梁陈诗人更细致地感知对象,影响到诗歌句法之创造。梁陈诗人可...
何剑平 宗教学研究,2018年04期 摘要:本文考察了印度佛教论议的名义及其生成背景,认为印度佛教论议是一种判决经典真伪、以种种异文句义解释佛说的学术辩论活动,它肇始于古印度爱好神学辩论的文化传统,它的产生与佛陀说法的广略有直接关系,也与佛陀时代百家竞进、善论者为世所重的社会风尚密切相关。在小乘向大乘转...
何剑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3期 摘要:<正>我想从佛教论议的视角略谈南北朝的三教融合问题。论议又作论义,它由两人或多人参与,通过论辩双方的往返问难以显扬正理。佛教论议,在印度原为一种判决经典真伪、以种种异文句义解释佛说的学术辩论活动,(1)在东汉未年传入中土后成为讲经过程中重要的义项之...
何剑平、赵婕 世界宗教文化,2018年03期 摘要:本文探究了《大智度论》之传译对鸠摩罗什、僧肇等《注维摩诘所说经》的具体影响,认为《大智度论》是《注维摩诘所说经》释经材料的重要来源。《注维摩诘所说经》对《大智度论》的征引不仅推动了般若学说在南方的讲说和传播,且对佛经义疏体的兴盛有助推之功。其解经例引故...
丁淑梅、武晓静 戏剧艺术,2018年06期 摘要:清代乡约保甲、家法族训中的禁戏言论,对民间戏曲所依赖的乡社公共空间及演剧活动进行分层切割与约禁。道德教化作为家国同构的隐性社会机制发挥的一种作用,是在礼乐下行的过程中建构覆盖民间文化的意识形态。而礼乐下行的过程,在民间很大程度上存在礼乐分离的现象。强调和...
丁淑梅、张冉冉 文艺理论研究,2018年05期 摘要:本文以明刊李评本《幽闺记》、凌刻本《拜月亭记》“拜月”插图为中心,考察《拜月亭》插图版画与曲文叙事的互文与关涉,从图序出相与图题评点,曲意生发与图景展演、人物姿态与场面张力等层面,分析图版场景非单一再现而嵌入鉴识评点意趣,如何重构曲境;插图与对应关目...
丁淑梅 江淮论坛,2018年04期摘要:双红堂藏清末四川唱本《一台戏他四种》版刻源流不一,故事样貌独特,演出套路完整。与其他四川唱本单折独出不同,以吉戏开锣,以公案剧说唱,以历史剧变奏,以世情剧转关,以玩笑戏收场,完整呈现了“一台戏”舞台搬演的过程。从神圣虚位的隐伏线索、丑角复活的表演亮点、哭腔骂戏的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