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合作交流 > 学术前沿 > 俗文学
【摘要】宋代禅僧多作诗词古文、四六疏榜,编撰行卷、别集,与士大夫文化合流;但作为宗教,禅宗仍须面向更为广大的下层民众,从而也与“说参请”、“演僧史”等通俗文艺相涉。根据现存资料勾稽“禅僧诗”和“演僧史”的概况,可见两者之间时有互动,且共同浮现出南宋的“临安高僧羣”印象。我们藉此可以考察禅僧这一“...
点击量:
【2020-10-23】
【摘要】底本、录本、拟编本代表了宋元时期与说话伎艺结缘的三种话本形态,其间藴含着从伎艺话本到文体话本发展的基本逻辑和路径,以及伎艺口演内容分解式文本化的演进过程。这种分解式的文本化,体现了口演内容从口头形态转化为书面形态的矛盾冲突与碰撞调适,它作为一种方式,寓含了一个立场,即基于书面编写而对伎艺...
点击量:
【2020-10-23】
【摘要】19世纪上半叶,中国说唱文学开始进入西方学者的视野,1874年司登德编译北京地区俗曲集《二十四颗玉珠串》,将子弟书第一次介绍给西方。此期俗曲编译较早期之《花笺记》翻译更具学术自觉,北京说唱被解释为人类重要成员的“精神状态”(司登德)与“民族的诗歌”(韦大列)。20世纪中叶,中国说唱逐渐进入西方学...
点击量:
【2020-10-23】
【摘要】魏晋之啸是魏晋士人文化精神在声乐艺术上的呈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精神史意义,堪称“魏晋之声”。啸台本事,即关于啸台的若干故事原型,不仅是啸史发展的重要节点,而且是我们阅读古典诗文不可回避的一种文学现象。长啸作为来自茫茫草原的声乐艺术,在魏晋时期被中原的音乐家推向高峰,其文化境界在啸台本事中表...
点击量:
【2020-10-23】
【摘要】孤本《云门传》是明代山东的说唱词话,其复调的叙事模式是道情双人口头表演程序的文本表现。其本事虽出于《太平广记》,但作者掺入明代现实生活,加以白话文学的改写,故事主题与唐代截然不同。冯梦龙《醒世恒言》节取《云门传》散叙文字,依照话本小说的文体规范进行了世情人心的主题强化以及文体改装的适应性...
点击量:
【2020-10-23】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命名多有标识文体的“体字”,以传、记二字为最。此种传统或袭自由《史记》确立的史书纪传之体,还可追溯到经部注疏中的传体与记体,这种基因也决定了传、记二体的文体差异。在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传体重人,记体重事;故传体以人为主,叙事紧凑,记体列叙事件,结构散漫;传体多单篇,记体多丛集...
点击量:
【2020-10-23】
【摘要】在宋元话本小说中广泛存在的分回标志物也大量出现于宋元讲史话本里。这些标志物既标识了说话伎艺表演时的分回痕迹,也显现出文本所经历的修改。在说话伎艺的分回被不断打磨的过程中,原本只是分回次要标志物的问句却在复合标志物及其被删改后的残存文字中留存下来,并具有了更为重要的分回潜能。而当修订者在面...
点击量:
【2020-10-23】
【摘要】“金山歌”是早期北美华人集体创作的重要文学作品,主要以书籍的形式在北美华埠和国内流通。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其俗文学体性、书写运作、传播接受这些过去或被忽视的内容应得到关注与考察。作为广东四十六字歌在北美的表现形式,“金山歌”的生成受到粤讴范式的影响。其文本的书写实践参与形塑了多元共生的北美...
点击量:
【2020-10-23】
【摘要】五通崇拜自唐代兴起于徽州,而后随着朝代更迭而广泛传播,明清以来,逐渐成为了中国江南地区最为兴盛的民间信仰之一。细考五通信仰的流变,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佛教或是道教,都曾经参与到对五通形象、故事的建构、传播之中。两宋期间,官方试图通过册封的方式,将其命名为“五显”,把它纳入到正统的宗...
点击量:
【2020-10-23】
【摘要】所谓“词之变体”,是明代人试图为词律构建秩序时,将词牌相同、调式相异的情形一一列出,为填词提供参照的依据。但是戏曲填词没有死抱词的形式规则,而是借用声韵、平仄、词调、摊破句法与改换衬字等词之变体的传统技法,加以曲体观念的渗透,形成了单首词鲜见或未见的填作样式,在文本生成过程中使得词与曲的...
点击量:
【2020-10-23】
首页上页12下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