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淑梅《南大戏剧论丛》2024年第1期摘要: 相较于吴梅的著述与曲学理论研究,其选曲活动较少受到关注。自 《古今名剧选》始,吴梅三部“曲选”的诞生历程有许多细节问题值得推究。以吴梅早期曲跋曲记为基点,梳理其《曲选》的剧折类目与跋语品题,可探察吴梅个人化的曲选趣向,杂剧传奇并重、南曲北曲等观、剧曲散曲并举...
王彤伟《语言研究》2024年第1期摘要: “莫漫”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前贤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其“为同义复词,犹言不许、不要”。我们从诗律对仗的角度入手,发现共时历时材料都不支持这一看法。对仗句中的“莫漫”都不是同义连用,而是“不要胡乱/随便“或“不要空/徒劳”。同类结构“休漫”、唐诗异文材料以及一些非对...
王彤伟、黄昱《古汉语研究》2024年第4期摘要: 朝鲜半岛官私刻本的异体字字形基本相同,其刻本异体字大多与中土魏晋至唐五代碑刻中的异体字同形,属于中土异体字形的域外流传;时代上比中土通常要晚约三四百年。半岛异体字形在共时层面呈现出系统化共性与变异化个性并存,以系统化共性为主的情况;在历时层面呈现出继承...
张放、徐子涵《新闻界》2024年第5期摘要: 随着以生成式AI为内核的无实体对话式社交机器人的兴起,使用者如何看待其在人机传播中的主体性成为AI技术改变人类认知的元问题。而主要受拟人化程度影响的人机印象形成效果是回答这一问题的感知基础。带感知智能与感知心灵中介效应检验的拟人化程度(低/高)与人机对话情境(任...
周裕锴《文艺研究》2024年第1期摘要: 宋人对苏轼以《卜算子》为代表的无题婉约词有多种解读,可归纳为女性本事和政治比兴两条阐释路径。考察《卜算子》的“惊鸿”意象和写作传统、苏轼的词学观、宋人的评论、本事的母题或原型,均可看出女性本事的词旨解读更具或然性和可信性。在苏轼其他无题婉约词如《贺新郎》《蝶恋...
王兆鹏《文艺研究》2024年第3期摘要: 辛弃疾本是济南人,可他在《新居上梁文》里自称“生长西北”家本秦人真将种”,这个疑惑,一向无人解释。据《菱湖辛氏族谱》,原来辛弃疾的先世是陇西狄道人。正史记载,辛氏自秦朝辛胜、汉代辛武贤和辛庆忌父子到隋代辛公义,共有十二代17人为将军。辛公义长子辛亮的十八世孙辛惟...
王兆鹏《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版)》2024年第3期摘要: 文学性作品,也包含应用性和非文学性作品。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文体指向来看,曹丕《典论•论文》、葛洪《抱朴子》、颜之推《颜氏家训》,以及首创《文苑传》的刘宋范晔《后汉书》、继之为文学家立传的梁萧子显《南齐书》,也一直把应用性文学、非审美性文学...
王兆鹏《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摘要:古代文学研究需要数据化,文献目录和作品文本都是数据来源。书名目录、作品篇名目录、文学史章节目录、文学研究论著目录都可转化为文学数据;作品文本中的文学体裁、主题、人物、评点、研究、传播、接受等也可提取为数据。不同的数据有不同的意义,断代总集的...
丁淑梅《励耘学刊》2024年第1期摘要:颜鼎受散曲别集《初阳山人渔鼓曲》一卷,有浙图藏《复庄今乐府选》本,新发现上图藏抄本与浙图本多有不同。上图抄本曲文首尾多出赠诗、小传及跋文,套曲中缀入诗词、小序和衍句,可追索《初阳山人渔鼓曲》早期刊本的面貌,更可全面考察颜鼎受散曲创作出于道情醒俗而归于谛视自得的个人情...
孙尚勇《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24年第3期摘要:杜甫前后《出塞》作于乾元二年(759)寓居秦州之时,两组诗是有机的整体,每一组诗和其中的每一首诗都不能割裂作解。前后《出塞》皆以时间推移和主人公情感或思想的变化来展开叙述,前九首和后五首内部叙事关联性极强,两组相合又构成一个更完整且自足的组诗。联系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