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勋 《汉语史研究集刊》,2007年00期 摘要:<正>汉语有悠久的历史,为了清楚地描写不同时期汉语的特徵,把握汉语发展演变的脉络,对汉语史进行分期研究是必要的。本文不打算讨论整个汉语史的分期,只择要介绍有关中古汉语分期的一些主要观点及相关问题
张子开、杨欣 《宗教学研究》,2007年04期 摘要:普贤延命菩萨是密教中普贤菩萨的衍生形象之一。它具有延长个人寿命、祛除自然和人为灾难、升官发财甚至国泰民安等世俗性功效,故而广受信奉。本文在胪列有关文献的基础之上,探讨了普贤延命菩萨的源头、相貌,延命之修法;并特别指出,普贤延命菩萨的信仰目的、神灵本身...
俞理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摘要:文字记录语言,也能影响语言。在汉语中,有一些词语的用字,并非采用它们所表示的意义,而是采用它们的形体特征。其中,有基于汉字形体分析理论的假会意结构,有以汉字整体轮廓为基础的各种比拟表形。由这些方式产生的词语,具有明显的俚俗色彩。 关键词:字...
祁伟、周裕锴 《文学遗产》,2007年03期 摘要:白云与茅屋是禅宗山居诗中最具典型性的意象。本文从词语分析的角度对“云”与“屋”这两个意象作了历时性探讨。通过分析发现,唐代僧人观照悠然自在的白云,从而获得闲适自得的愉悦;宋代僧人认为静态的茅屋与老僧比动态的白云更能体现心灵的自由和安宁;元代僧人把白云当...
刘长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摘要:以掠剩神信仰为中心,探讨民间神灵信仰的传播轨迹,神灵信仰与正统宗教的关系及其对传播的影响;并从信仰接受的角度,讨论信众的个体性因素对神灵信仰演变所起作用及二者间的互动机制。 关键词:民间神灵信仰; 掠剩神;传播;接
刘长东 《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02期 摘要:习字蒙书是古代童蒙教育的重要教材。先秦至六朝,字书因书体演变较快而频繁出现,唐代后,基本书体的稳定使新字书的出现减少。近代流行的《上大人》蒙书始见于敦煌写本《上大夫》,且见引于晚唐文献,可知其起源于唐。其内容在宋元又小有改、补。宋明人解其文字为言儒门之事...
李瑄 《浙江学刊》,2007年05期 摘要:“豪杰”是受到明遗民群体普遍认同的人格类型。这种人格形态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由孟子所倡导,强调个人的主体意志以及强健的主体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明代中后期王学对自我的肯定,使其再度受到重视。明遗民艰难的生存环境要求他们具备坚强有力的人格,这一方面是个人应对人生困境,自...
蒋宗福 《汉语史研究集刊》,2007年00期 摘要:清人李光处《乡言解颐》,为作者追忆故乡(今天津宝坻)之谣谚歌诵耳熟能详者成书,其中部分词语,或为大型语文辞书失收,或有义项漏略,或虽收而无书证,或古今方言可互为印证者,不失为近代汉语辞汇研究的宝贵资料。 关键词:乡言解颐;词语;笺
何剑平 《宗教学研究》,2007年03期摘要:《维摩诘经》是佛教传入中土后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典籍之一,自东汉严佛调以迄唐代玄奘,曾历七次汉译。本文对玄奘重译此经的时间、缘由、文化背景及现实效果作了细致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玄奘;翻译;维摩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