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摘要:《珠林风雅》是晚明清初僧诗风气高涨的产物,也是古典诗歌总集编印高潮时期的典型样本。它生动地反映了诗歌从个别精英僧人的专利,到清初发展为一般文化僧都能够参与的文学活动。这是明清之际诗学家徐增编选的僧诗总集,以寺院为中心,选录了灵隐寺住持晦山戒显...
李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摘要:中国诗歌史上反对“温柔敦厚”诗教的言论不多,明清易代之际却出现了突破情感规范的“至情”思潮,遗民僧在其中最为激进。他们要求诗歌有强大的感情力量,既与儒者遗民不同,更与传统僧诗大异。究其原因,遗民僧以入世济众为宏愿,将人世悲欢视为证道之具,将强烈的...
李洁琼《语文研究》2024年第3期摘要:学界公认,里耶秦简8-461号木牍摘录了秦“书同文”字形规范的相关内容,不是全部。基于此,文章通过对比分析秦统一前后简牍文献中的字形,考定“晝”“夙”“婦”“義”“垣”“膠”“燔”“吉”等字的形体在秦“书同文”过程中可能也进行过字形规范,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书同文”...
李果《语文研究》2024年第3期摘要:现代汉语名名复合词是学界的重要议题,其是否起源于先秦汉语尚存争议。文章以先秦汉语中[天下+N]为例,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探讨[天下+N]及对应的定中短语[天下+之+N]的句法分布。文章发现:(1)先秦汉语中90.16%的[天下+N]作多功能有音轻动词“为”的宾语,构成动词短语,属于旁格...
李果《语言科学》2024年第4期摘要:不同语系的语言中普遍存在韵律构词机制,词不仅是词法的产物也受到韵律的制约。但羌语的韵律构词规则尚未受到关注。立足前人对羌语各方言丰富的田野调查,文章从韵律语法视角入手,探讨羌语韵律词的类型及其对羌语构词的影响,并得到两个重要结论:1)和汉语、景颇语类似,羌语的韵律词...
李菲、李士艳《符号与传媒》2024年第2期摘要:人类学有关地方性知识的论说,以“情境”“特定”“专属”等特征与前现代/传统社会的特定时空、地方和人群相联系。在传媒技术、话语生态快速迭代的当前社会语境下,众多“土味”短视频凭借低门槛、高弥散的媒介技术属性全面介入日常生活,也在中国城乡关系的重构过程中拓展了地...
贾兵、孙尚勇《古籍研究》2024年第1期摘要: 《卷耳》一詩三千年前表演之時,勢必有一個訴諸在場觀衆或聽衆的確切恒定的意義。故無論是立足於後代文人詩創作經驗,還是《詩經》文本如何形成等文獻學立場,抑或是努力回到早期《詩經》作品表演現場的研究路徑,準確闡釋流傳已久的《卷耳》文本都是無可回避的問題。《卷耳...
计晓云《中华文史论丛》2024年第2期摘要: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P.3944号写卷是敷演姚秦鸠摩罗什译本《妙法莲华经•序品》的俗讲经文,当题名“妙法莲华经讲经文”,撰作时代应在唐代宗至唐文宗约七十年间。本卷对《序品》部分听众的分类、定名及解说与智度《法华经疏义缵》、栖复《法华经玄赞要集》等《法华经》注疏...
侯建科《汉语史研究集刊》2024年第1期摘要:《尚書•洛誥》“萬年其永觀朕子懷德”句中的“朕子”,舊有多種說解,根據上下文義,其毋庸置疑應指代“成王”。近年來,根據新出士的文獻材料,研究者又指出“朕子”應讀為“沖子”,或認爲其可能是“朕沖子”的省略形式。根據傳世文獻以及新出清華簡《攝命》可知,古人稱叔...
李莹、董明来《符号与传媒》2024年第2期摘要: 潜藏于无意识中的语言结构,构造着主体的在世经验与周围世界,主体凭借言说这种单问、线性的科学话语来确定人格自身。这一述谓结构与象征秩序是同构的,它构成了主体日常生活的全部。然而,巴赫金对词语之双值性的发现为打破述谓逻辑埋下了伏笔;沿着后结构主义脉络,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