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路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摘要:南宋荐举制度推动了谢荐举启写作的流行,这类谢启在官场交际中深化了自身的礼仪功能。作为上行文体,以卑事尊的历史渊源和涉及仕途升迁重要性,塑造了谢启在荐举场合显恭致诚的礼仪性;而南宋荐举科目的增多、荐举信息传播的便捷,让谢启的文本形态通过篇题、自注等...
顾满林 《中国语文》2020年第1期摘要:佛教术语“劫”是东汉以来历代通用的音译外来词,对应梵语kalpa(巴利语kappa)。金藏本《道行般若经》中字或作“疌”,初唐玄应《一切经音义》、五代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所述与之一致,可洪引述《川音》作"疌音刼"。佛经“劫”传写作“疌”,跟字形字义无关,表明二字声母在初唐...
周裕锴《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摘要: 浯溪石刻《大唐中兴颂》包含文学、史学、金石学的三大要素,同时满足了宋代士人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在宋代引发文人广泛兴趣。北宋诗人题《中兴颂》诗共计七首,可分为两大类型:在场的怀古和不在场的咏史。《唐鉴》对北宋诗人《中兴颂》诗中史评具有影响,而...
徐新建、孙九霞、李菲: 《西北民族研究》2020年第2期摘要: 乡村研究是人类学关注的传统话题,也是人类学知识生产的重要领域。在近代以来的汉语人类学界,除了费孝通、林耀华等前辈开创的村落研究等早期议题外,仅以改革开放后建立的人类学高级论坛为例,就先后组织过“人类学与乡土中国”“游牧与农耕” 以及“人类学...
李菲、黄书霞《中外文化与文论》2020年第2期 摘要:本文在文学人类学视野中,以晚清以来本土科幻文学的“科学”想象与意象为起点,试图探讨新中国科幻文学“十七年” (1949—1966)至“黄金时期”(1979—1983)的重要阶段中,有关科学的代表性意象、图像和符号所发生的转换和改造。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科学”想象如何...
王长林《华夏文化论坛》2020年第2期摘要:文章综合利用文本对勘、异文互参、语境求义、排比归纳等训诂方法,对禅宗文献“萤蠕”“趁口懌”“私驼”〝宕窖” “侄视”“罄夕”“單污”“贴案”“慢饭”“雪隐”十则疑难词语做以考辨。
梁昭《中外文化与文论》2020年第2期 摘要:网络文学与网络游戏同为数字时代的新文化类型,后者的想象建构深入影响了前者的创造,形成一类专以游戏为题材的网络文学体裁,即“游戏小说”。游戏小说对当代网络游戏进行了论述与想象。其一,小说叙事构想了当下“游戏社会”的新现实;其二,小说以文学虚构的方式再度想象的...
吕肖奂《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摘要: 以僧人为主导、以山寺为游憩地的《山游唱和诗》,发生在北宋中期的钱塘,呈现出与汴京以官员为主导、 以朝市为日常生活区的唱和完全不同的诗歌景观,反映的是地方与京师、南方与北方不同的话语生态。在对两位僧人惟晤、契嵩教禅宗派身份追寻以及认定的过...
邱硕《西北民族研究》,2020年第2期 摘要:本文以一个川西山村的旅游业探索为个案,推进对旅游想象、生活型乡村旅游、 农业遗产旅游的研究。旅游移民把摆脱城市病的希望寄托于乡村,试图回归自然田园、传统农作和人情往来。在农业遗产实践中旅游想象的虚构性日渐暴露,旅游移民对农业遗产的接受度和利用度决定其乡村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