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涵《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
摘要:
明代科举试图培养士子经世致用精神,故在首场八股之后,试以制、诰、诏、表、启等公务文体。后场“拟古”命题一般出自史传,要求士子带入古人语气作文。应举者不仅须揣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还需要掌握先秦古文的博大典赡,学习六朝骈体的富艳精工,具备拟作各类公务文字的能力。“拟古”以虚构形式,将史传的依据材料进行了还原,是对史传的逆向性解读,故颇受士子喜爱。明末清初时代风云变幻,“拟古”又被赋予了浓厚的时政干预功能和科举改良的进步意义。清代科场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后场“拟古”已难以作为人才选拔标准。乾隆时期以试律取代实用性文体,促使“拟古”淡出了主流文章写作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