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阿财、朱凤玉 《敦煌学辑刊》,2019年第1期摘要:陈国灿先生“敏而好学”“学无常师”的治学态度,“勤谨恒毅”的研究精神,“开放无私”“奖掖后进”的识鉴与胸襟,始终是我们后学晚辈的学习典范。我们在敦煌吐鲁番文学与佛教文献的整理研究上,不论是文献整理的基础上跨越文史藩篱;或回归文学本位研究的同时,注意...
点击量:
【2020-10-26】
尹赋 《社会科学研究》,2019年第6期摘要:《八佾》篇“君子无所争”章,在儒家君子人格的修养中有着重要意义。前人疏释,有将“争”字泛化的倾向。《论语》一书中,“争”字凡三见,除此章外,另见同篇“君子矜而不争”章。三“争”字均非泛指,而是有特定的指向,即指争以力,这是与夫子不语“怪、力、乱、神”等对力...
点击量:
【2020-10-26】
徐新建、陆晓芹、郭明军 《民族艺术》,2019年01期 摘要:汉语世界在近代以后不断引进西方美学的理论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在交流互动中提升本土人们的知己知彼、相互映照。但迄今为止这样的映照还存在局限,比如在对审美范畴的划分及阐释上就还大多停留在“优美”“崇高”“荒诞”以及由此对应而派生的“虚静”“空...
点击量:
【2020-10-26】
徐新建 《民族艺术》,2019年第1期摘要:(代主持人语)美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在欧洲诞生以来,随着其在欧洲之外的地区传播扩张,不断被视为用以剖析人类所有审美现象的有效工具和具有跨文明功力的普遍话语。以这样的认知为基础,由鲍姆嘉通(Alexander Baumgarten)至康德、黑格尔、席勒、歌德等创建的审美范畴——如优美、崇...
点击量:
【2020-10-26】
陶禹 《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摘要:回煞俗信集中体现出对逝去亲属的恐惧与排斥,冲击了中国古代士人所持的儒家伦理价值观。基于智性与道德的优越感,士人群体有意以“俗”界定回煞及其相关人群,试图将自身置于“俗”对岸的理想世界,从中获得区别于庸众、独立高级的身份维度。士人以儒家品格矫正“俗”世界的使命...
点击量:
【2020-10-26】
吕肖奂《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摘要:曾巩在与王安石交往中,培养出要与圣人比肩论道的“奇伟闳通之士”人格,并很快将其展示给欧阳修,欧阳修识察并认可了这个以“文章”与“志节”见长的“奇伟闳通之士”,且将其引进欧梅唱和圈。而曾巩在这个以诗歌见长的唱和圈表现比较被动而且诗艺平平,并未...
点击量:
【2020-10-26】
罗鹭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摘要:翁方纲受王士禛《古诗选》的影响,重视虞集七言古诗和题画诗,推崇《题柯敬仲画》“句句是三昧”。在乾隆二十九年至嘉庆十年的四十余年中,翁方纲追和次韵虞集《题柯敬仲画》诗多达七次,称得上是虞集的异代知己。翁方纲为虞集整理诗集、编撰年谱,并在《石洲诗...
点击量:
【2020-10-26】
刘亚丁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摘要:本文在对俄国文学史写作的若干角度,如社会历史、审美观念、思潮演变、体裁发展等给予肯定的同时,探讨了对话性角度的有效性。文中对话性的第一种涵义是:不同文化元素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中的冲突或融合关系;第二种涵义是: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元素在不同的时间和...
点击量:
【2020-10-26】
李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9年01期摘要:晚明是中国居士佛教最繁荣的时期,晚明居士佛教研究在明代宗教史、思想史、社会史、文学史等多个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自居士开始成为独立研究对象,其突破性成果更多产生于思想史和社会史领域。思想史上,居士是晚明佛儒交涉大背景中的聚焦对象,无论是阳明心学的...
点击量:
【2020-10-26】
李祥林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摘要:范畴问题,无论研究古代中国美学,还是构建当代中国美学,都绕不开。“妙”是中华美学史上的基元性范畴,其作为审美范畴早已超越单向度女性美评价术语的范围,获得了远比评价女性体态之美的“妍”“姣”“嫣”“婷”“婧”“娑”等词语更为广阔的使用空间,也比后...
点击量:
【20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