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所动态 > 成果简报 > 正文

2019成果简报2

发布时间 : 2020-11-03 12:56    点击量 :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成果简报

2019年第2期                             20191231



2019年成果目录


一、论文类成果


戴路

1.《宋代词科记体文论略》,《中南大学学报》2019年第3

2.《南宋后期荐举官制与四六启文的交际性》,《河南大学学报》2019年第1


丁淑梅

1.《禁戏下行与“以神为戏”之民间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剧为例》,《戏曲研究》2019年第3

2.《醒也川腔  醉也川腔——川剧的地域色彩与文化品格》,《中华瑰宝》2019年第8

3.《赋题陶写与意念直陈——曲咏秋思之意趣兼与词咏秋思对读》,《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2

4.《千古秋思意 面西向晚行》,《光明日报》2019128


顾满林

1.《佛教語“叉手”“合掌”“合十”流變考》,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9年第4


国威

1. Ecophobia, Hollow Ecology,and the Chinese Concept of Tianren Heyi(天人合一)ISLE: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Spring, 2019

2.敦煌唐抄本<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文献研究——兼论其在早期禅思想上的位置》,《唐史论丛》第28辑,2019


何剑平

1. 《Φ365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二)的创作时代》,《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第10


雷汉卿

1.《“忍俊不禁”考》,《古汉语研究》2019年第3

2.《近代汉语方俗词理据探寻方法刍论》,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9年第4


李菲

1.《谈情说异:乔健人类学研究的情感面向与田野反思》,《思想战线》2019年第4

2.《再概念化“田野”:兼论文学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同一性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3


李瑄

1.《楞严经与竟陵派文学思想的指归》,《文艺研究》2019年第8

2.《晚明居士佛教研究的意义与前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9年第1


梁昭

1.《反思性实践:再论“文学人类学”的知识品格》,《文学人类学研究》第3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6

2. China Through Canada’s Peasant’s Eyes: Evelyn Potter and the 1971 Delegation to China FolkloreSpring, 2019


刘亚丁

1. Трасмормация образ Конфуция в России(孔子形象在俄罗斯的演变),Человек и природа Востока(东方:人与自然)

2.俄罗斯古典歌剧的民族化探索》,《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815

3.《关怀人类 由微至巨——读艾特玛托夫》,《人民日报》2019721

4.《对话性:研究俄罗斯文学的一种有效的角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2

5.《中国年画在俄罗斯》,《团结报》2019127


罗鹭

1.《翁方纲追和次韵虞集的诗学史意义》,《四川大学学报》2019年第2


吕肖奂

1.《陆游对荆公新学及陆氏家学的认同与述作》,《新宋学》第8

2.《南宋中後期遊士閒の交遊唱和における相互の 身分認識と社會的地位について》,《江湖派研究》第4


邱硕

1.《成都美食表述中的城市形象塑造和城市认同凝聚》,《成都学刊》2019年第1

2.《史无赵昱——基于唐宋嘉州城市文化的考察》,《乐山师院学报》2019年第3

3.《成都都市风俗形象叙事的变迁与现代转换》,《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1


孙尚勇

1.《谢灵运述祖德诗二首的创作宗旨和年代》,《杜甫研究学刊》201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9年第9


王彤伟

1.《“蛾眉”“出茧眉”的释义问题》,《古汉语研究》201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9年第12


王长林

1.《禅录“屡生”平议 ——兼谈俗语词溯源对古代语文辞书之利用》,《语言研究》2019年第3


王正

1.龍龕手鏡玉篇考》,《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6


伍晓蔓

1.《道路寓目等七首》,《星星诗词》2019年第2


徐新建

1.《“数能革命”的新挑战》,《跨文化对话》第41

2. Reproducing  “Shangri-La”: The Secularization of the World of Hope — A Trans-Boundary Journey Focusing on Literary Anthropological Text Journal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12019

3.《文学词变:现代中国的文学创建》,《文艺理论研究》2019年第3

4.《数智时代的文学幻想》,《文学人类学研究》第3

5.《“多民族文学”的范畴意义》,《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9年第2

6.《本土范畴:多元审美的话语意义》,《民族艺术》2019年第1

7.《多元美学:构建审美实践的范畴整体》,《民族艺术》2019年第1


尹富

1.《“君子无所争”再解——兼论儒家的“尊让”问题》,《社会科学研究》2019年第6


张朝富

1.《论杜甫对“李杜”并称的促成》,《杜甫研究学刊》2019年第3


张淘

1.《宋元时代的木假山诗文:兼论诗歌的喻象转化与美感想象》,《新宋学》2019


郑阿财

1.《没大没小亦师亦友——对陈国灿先生的感念》,《敦煌学辑刊》2019年第1

2.《俄藏敦煌写卷ф.102维摩经疏研究》,《四川大学学报》2019年第2

3.《敦煌学与吐鲁番学从比翼齐飞到分进合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第1


周裕锴

1.《横看成岭侧成峰》,《古典文学知识》2019年第1

2.《且食白杨梅》,《古典文学知识》2019年第2

3.《一榻寒云未散时》,《古典文学知识》2019年第3

4.《始知江月即吾心》,《古典文学知识》2019年第4

5.《相对亦忘言》,《古典文学知识》2019年第5

6.《无身则无疾》,《古典文学知识》2019年第6

7.《不贪为我宝,安步当君车》,《中国纪检监察》2019年第2

8.《宋诗学:属于历史,更指向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711

二、著作类成果


1. 《〈人天宝鉴〉校注》,国威著,巴蜀书社2019年11月

《人天宝鉴》是南宋昙秀编纂的一部笔记体著作,此书广征博引,从前代书籍、碑刻等材料中采择了一百多条先德尊宿之善言嘉行,以激励后学志气,指示修学路径,是一部着眼于道德养成的撰述。《人天宝鉴》成书之后,产生了一定影响,许多重要文献皆有征引,但元明之际的战乱使此书流传渐稀,遂至于无闻。然而,此书在宋元时期传入高丽、日本后,其激发志气、垂鉴于世的特点与作用却引起强烈反响,不但多次镂板刊刻,甚至在日本还被公认为学人入门的必读典籍,地位十分尊崇。

2.《南朝佛教与文学》,张弘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10月

该书为增订本,原著由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22万字)。此次入选「江苏省文脉工程·研究篇」,增加了12.6万字,可以算作新著。该书从佛教传播的视角出发,对南朝诸多文学现象与佛教的关系做了细致地耙梳和深入的探讨,认为南朝文学的每一个走向都少不了佛教的积极参与。可以说,彼时的佛教对本土文学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西王母信仰研究》,黄勇著,(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9年9月

本书对西王母信仰与西王母神话的关系、西王母信仰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等问题进行了宏观研究,总结出西王母信仰的四种发展模式,探讨了西王母神话向西王母信仰转型的原因,幷进一步梳理了西王母神话和神仙思想合流,发生宗教化转型的历程。此外,还对西王母信仰的道教化演变,以及西王母信仰的世俗化发展、西王母信仰和民间宗教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4.《禅宗语言研究入门》,周裕锴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再版

5.《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周裕锴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再版

6.《宋代诗学通论》,周裕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4月再版

7.《乐山城记:一座古城的生命史》,邱硕著,天地出版社2019年5月

本书通过对乐山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从整体上勾勒出乐山古城的地理状况与历史脉络,并从城墙营建观照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城市中政治建筑与民居的布局反映城市的主要功能,从城市信仰空间来探讨何为“乐山人”,从城市文化空间的变化探讨乐山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本书从城址移动、城墙建毁、坊市聚散、街巷变化、祠庙兴废、庭楼增减等城市变迁关联了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发展,以乐山这座内陆古城的生命历程折射了中国传统城市的兴衰。

8.《成都形象:表述与变迁》,邱硕著,天地出版社2019年3月

本书对古今成都形象的表述变迁进行考察,以此探知成都的生活方式、道德价值、精神气质如何形成,如何被外部、内部人群感知和认同,在全球化时代成都又怎样利用形象资本应对和加入全球化浪潮、进行城市现代化转型。第一章从成都的原生形象“天府之国”谈起,讨论“天府”“天府之国”名号赋予成都的历史过程和意义流变,以及在当代凝聚成都人城市认同的原理。第二章探讨成都自古至今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边缘形象,透视成都在中央与地方的国家管理格局中的发展脉络。第三章展示国家、精英和民众眼中的成都休闲形象的变迁,探寻三者在地方风俗治理过程中的博弈和合谋关系。第四章着眼于个人对城市最直接的经验和表述,从空间、性别、饮食三方面来展现成都最具特色的生活文化是如何形成的。第五章聚焦当代成都在城市转型中如何利用各种遗产来再造形象,对城市形象塑造活动中的遗产化实践进行了批判性反思。最后从理论上讨论了成都本相与形象表述的关系,成都形象表述变迁与城市认同建构的关系以及其中所具有的人类意义。

9.《项楚学术文集》,项楚著,中华书局2019年7月

文集收入《敦煌文学丛考》《王梵志诗校注》《敦煌变文选注》《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敦煌诗歌导论》《敦煌歌辞总编匡补》《柱马屋存稿》《柱马屋存稿二编》,共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