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所动态 > 成果简报 > 正文

2018成果简报1

发布时间 : 2020-11-03 12:52    点击量 :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成果简报

2018年第1期                             2018831



基地重大项目最终成果简介


禅宗灯录文献语言研究(项目负责人:谭伟)


项目最终成果是一系列专书文献语言研究,分别从文献整理和语言分析两个角度入手,对灯录系统进行了详细地调查研究:

一、《宝林传》《祖堂集》文献语言研究

文献研究:首次对《寶林傳》作了全面校勘,对《寶林傳》文本在编辑和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讹误作了修正。由于第六卷是日本抄本,问题较多,因此特别对第六卷作了校理。从大量传世文献中,辑出了107条《寶林傳》佚文。这些佚文虽然不一定都是原本的面貌,但总能反映出原本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景德传灯钞录》一书所引《寶林傳》文字,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与现存《寶林傳》基本一致,可视为《寶林傳》原文。

语言研究:为了深入认识禅宗语言的发展,我们将《寶林傳》与《传法正宗记》作了大致的对照,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禅宗语言与禅思想中国化的轨迹。对《寶林傳》的一些词语作了考释,并粗略地归四大类,这对我们研究这些词的来源,及佛教与世俗的互动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花了大量的篇幅,对《祖堂集》词汇作了深入研究,对百余个词语作了考释,对佛教词汇与汉语词汇有了新的认识。

二、《景德传灯录》文献语言研究

文献整理:通过7个版本对校,对《景德传灯录》的俗字、异文、标点等问题进行详细整理,对学界已出版的三个标点本中的点校错误进行了勘正;

语言研究:语言研究从语义研究和语用研究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语义研究,对该书中的承古词和新词新义以及方俗词进行了梳理;对其中俗成语、俗谚语、歇后语三类俗语进行了穷尽性调查;对疑难词进行了考辨;二是语用研究:对禅宗特殊语境进行了描写;以关联理论为基础对禅宗语言进行了语用分析。

三、《五灯会元》文献语言研究

文献整理:以宋宝祐本为底本,嘉兴本、乾隆本、卍续本为参校本,苏渊雷中华书局标点本为对校本对《五灯会元》进行文献整理,找出了苏本中存在的大量失准的地方,并进行了归类、分析,为以后重印重版《五灯会元》提供参考;

语言研究:对其中的新词新义,方俗词,禅林行业语,以及俗语、同素异序词语等进行了发掘、考释及分类描写分析,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了一份有价值的材料。


宋元佛教文学史(诗歌卷)(项目负责人:周裕锴)

项目最终成果为一部专著,全书共25万字(正式出书时将有所增补),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编:北宋佛教诗歌,分为“北宋禅宗僧诗(上)”“北宋禅宗僧诗(下)”“北宋天台宗律宗僧诗”“北宋士大夫禅诗”等四章,共十七节。中编:南宋佛教诗歌,分为“南渡初禅宗僧诗”“南宋中期僧诗”“南宋后期僧诗”“南宋士大夫禅诗”等四章,共十一节。下编“金元曹洞宗僧诗”“元代临济宗杨岐派大慧系僧诗”“元代临济宗杨岐派虎丘系僧诗”“金元士大夫禅诗”等四章共十二节研究内容分为三大类:一是僧人用诗歌形式表现佛理的作品,唱道的作品,体裁包括三四五六七言古近体诗和长短句;二是僧人这个特殊群体所创作的非关佛理的未忘情诗歌;三是士大夫所写有关佛教内容的诗歌即士大夫的“禅喜”作品内容涉及佛教各宗派诗歌,含禅宗各派、天台宗、律宗、净土宗等,尤其注意佛教的写作传统的叙述,如山居诗、拟寒山诗、十二时歌、渔父词、牧牛诗、公案颂古。注意佛教宗派和诗歌流派各自的脉络渊源。

最终成果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宋元时期佛教诗歌整体创作概貌,梳理了公元十世纪中叶十四世纪中叶四百年间的佛教诗歌的流派和发展演变过程,国内外学术界第一部宋元佛教诗歌史,具有填补空白和开拓疆域的意义

最终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构建的宋元佛教诗歌史的框架,不仅具有学术史的示范意义,而且将为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的书写提供重要的借鉴作用,补足当今文学史书写中佛教文学的缺失,为中国诗歌史打开一条新路。鉴于佛教文学东亚汉文化圈的流播,该成果将东亚汉学特别是禅学研究方面产生一定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同时,最终成果还可作为大学生、研究生的教材以及佛教文学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