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度集经》语素研究
彭小琴 2006
摘要:《六度集經》是三國吳康僧會編譯的佛經作品,本文以其所記錄的語素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特定時代特定內容文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個人用語的考察,描寫在佛教文化的影響下,具有較深漢語造詣的佛經編譯者的用語中,漢語語素的使用情況。漢代以來,伴隨著佛教影響而發生的胡漢語言接觸對漢語造成了深刻的影響,由此形成的漢語佛教社團用語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面貌。本項研究可為瞭解當時這一特殊群體的用語中語素運用的面貌提供確切的資料。由於佛教在中土的普遍傳播以及佛教故事在大眾中的廣泛影響,漢語佛教社團用語對漢語全民用語也發生了巨大影響,成為漢語發展史上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面。因此,本項研究也將為漢語詞彙發展史的研究提供一個斷代描寫的樣本。全文分為六章。緒論首先簡要回顧了語素這一術語引入漢語以來在名稱、確定原則以及分類等問題上的研究現狀,提出了一些存在的問題。然後闡述了本文的選題緣由和研究方法。接著介紹了《六度集經》作者康僧會的佛教活動和譯經情況,并對《六度集經》的語料價值作了簡要介紹。第一章從語言學的角度針對確定語素的原則和方法分析了《六度集經》中語素和字的關係,具體探討了異體字、假借字、同形異素字、連綿字、疊音詞、音譯詞等在語素確認中的歸并與區分。第二章運用共時與歷時、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漢語語素歷史來源的角度將《六度集經》中的語素分為本土語素和外來語素。根據本土語素產生的時代層次將其分先秦、兩漢和三國三段進行統計分析,盡量顯示共時平面語素意義的歷時發展;以佛教傳入前和傳入後區分外來語素,分析描寫了經中出現的外來成分。從而看到:由於作者深厚的漢語修養,經中保存了不少有價值的漢語語素本身發展的新成分,同時作為譯人,經中也保存了不少譯僧新創的外來成分,因而該書在記錄和保存語素發展方面有著重要的語料價值。第三章運用普通語言學聚合關係的基本原理,確定了同義語素聚合的標準。根據經中出現的新語素和語素新義,分析探討了兩類同義聚合關係的形成:一是語素新義的產生形成的同義關係,即原來并不同義,由於語素意義的發展變化,使幾個語素產生出同一個意義,從而形成同義關係;二是新語素與舊語素形成的同義關係,即新語素與先秦兩漢的語素有某一相同的意義,從而構成同義關係。進而看到:新語素的出現和語素意義的發展變化形成的同義聚合,為并列式雙音複合詞的形成提供了可選的形式。第四章結合漢語語素缺乏狹義形態這一特點,指出語素組合的手段就是語素序。語素通過組合形成的詞語,即複音詞是大型辭書尤其是詞典收錄關注的對象。據此,論述了《六度集經》中出現的新詞新義對大型語文辭書的修訂作用,分提前例證、增補詞目、補充義項、修正釋義、補充書證和確證史書記實年代出現的詞語五個方面展開說明,比較全面地說明了該經詞彙對語文辭書編纂的重要意義。研究看到:經中共有複音化新詞221個,新義22個。這些新詞新義有的存留下來,有的只是曇花一現,成為漢語詞彙史中的匆匆過客。第五章運用歷時與共時相結合的方法,針對《六度集經》中出現的詞彙現象,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了詞彙歷時演變的規律。詞彙雙音化有兩條重要途徑:一是義素標示,即把本來隱含在語素中的有標志作用的特征義素外現為語素,從而構成一個複合詞;二是同義語素連用,即以兩個單音同義詞作為語素組合構成并列雙音詞。而詞彙雙音化并非詞彙演變的終結點,雙音詞的發展自有其軌跡,其中有兩個重要規律:一是語素換位,即構成雙音詞的兩個語素順次不定,可以互換;二是同義語素替換,即在雙音詞一個語素不變的情況下,用同義語素替換這個雙音詞的另外一個語素。研究發現:這幾種詞彙歷時演變的結果,雖然在漢語中產生了數量相當的新詞,但相對於原來的詞語,大多數新詞并沒有增加新的意義。也就是說,新詞的產生并不以表達新義為唯一目的。
关键词:六度集經;語素;漢字;聚合;組合;演變
2.《摩诃僧祇律》双音复合结构语义复合关系研究
杜晓莉 2006
摘要:本文以東晉佛陀跋陀羅和法顯翻譯的部派佛教大衆部的戒律《摩訶僧祇律》為語料,細緻描寫其中的雙音複合結構在語義上的複合關係。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紹《摩訶僧祇律》的内容、譯者和語料價值。對《僧祇律》用詞、用語和用字等三方面的特點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從中可以窺見它具有很高的語料價值,值得我們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第二章介紹双音複合结构的研究概况和本文的研究目標、研究意義。由於漢語中詞和短語、尤其是雙音節詞和短語划界始終不清,本文爲了避免在詞和短語划界上過多糾纏,選取的研究對象包括典型的、傳統意義上的雙音複合詞和非典型的既像複合詞又像短語的雙音節表義單位,稱之爲“雙音複合結構”。通過對前輩學者研究情況的梳理,發現從語義角度去研究雙音複合結構還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於是提出本文的研究目標:通過對複合結構理據的探索,揭示《僧祇律》中並列、偏正等六種雙音複合結構表層兩個語素在語義底層的語義複合關係,根本目的是要達到:(1)探尋從語義結構中提取哪兩個語義成分到表層作爲語素來複合成結構形式的規律,找出語義成分結合能力的強弱。(2)探討複合結構的意義(本文稱之爲“複合義”)與語義結構之間的關係,即從語義結構中提取哪些成分來複合成複合義、怎樣複合成複合義。第三章介紹雙音複合結構的分類、研究理論、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驟。根據結構内部是否產生性狀或行爲關係,把雙音複合結構分爲概念結構和表述結構,並列式雙音複合結構内部不產生性狀或行爲關係,是概念結構;偏正、主謂、述賓、述補和量補式結構内部要產生性狀或行爲關係,是表述結構。根據是否含有動詞性語素把表述結構分爲動核表述結構和名核表述結構。表述結構又是有層次的,根據底層包含中心謂詞的數量,把表述結構分爲單層表述結構和複層表述結構。如果結構中只含有一個謂詞就是單層表述結構;如果這種單層表述結構還帶有一個由關係謂詞支配的邊緣格,本文也把這樣的結構看作單層表述結構,因爲此時的關係謂詞連接的是一個完整的語義結構和一個格,完整的語義結構中的謂詞才是結構的中心謂詞。如果一個語義結構中有關係謂詞連接幾個有中心謂詞的語義結構,那麽該結構是複層表述結構。概括起來,雙音複合結構的類型體系如下:(1)概念結構(即並列式複合結構)(2)表述結構:①動核表述結構(包括主謂、述賓、述補、含有動詞性語素的偏正複合結構):a.單層動核表述結構;b.複層動核表述結構②名核表述結構(包括名名複合的偏正複合結構和量補式複合結構):a.單層名核表述結構;b.複層名核表述結構本章還借鑑綜合了賈彥德(1997,1999)和朱彥(2004)對語義成分的分類,詳細介紹了分析表述結構所要使用的一系列概念術語,如“謂詞”、“格”、“謂詞的描述成分”等。第四章分析概念結構的語義複合關係,同時分析結構的表層形式和複合義的生成方式。第五、六章借鑑朱彥(2004)對現代漢語雙音複合詞的語義關係分類分別描寫動核表述結構和名核表述結構的語義複合關係,在此基礎上,還分析了表述結構表層形式和複合義的形成方式。把這種新的分析方法引入漢語詞匯史的研究,目的是比較某個歷史時期的雙音複合結構與現代漢語複合結構在語義上的複合關係類型,探尋古今漢語複合結構的結構規律。 第七章總結全文。指出概念結構的語義複合關係類型有:同義疊加、上下位義套疊、相關義並列、相反義並列等四種。表述結構最基本的語義複合關係類型有:施事-自主謂詞 主事-非自主動作 遭遇-非自主動作 主事-性狀 施事-自主謂詞-受事 施事-自主謂詞-結果 主事-非自主動作-客事主事-非自主動作-結果 遭遇-非自主動作-客事 領事-關係-屬事 係事-關係-説明 像事-關係-喻事主事-關係-處所 主事-關係-時間 主事-關係-範圍其他的語義結構都是在此基礎上經關係謂詞連接一個邊緣格或另外的語義結構形成的。現代漢語表述結構最基本的語義複合關係類型也就是這些,這説明東晉時代的雙音複合結構已經具備了現代漢語雙音複合詞語義構詞的基本框架。本章根據前面幾章的分析,還指出,複合結構表層形式和複合義的形成都是對底層語義成分的提取的結果。概念結構複合義的形成有的是兩個語義成分同時提取,有的只提取一個成分,形成所謂的“偏義”,對偏義複詞的產生原因提出了與學界不同的看法。表述結構因爲都是向心結構,所以在表意時提取一個語義成分作爲中心義素,其他成分成爲限定性義素。總的來看,如果表意時提取的主從成分與構成表層形式時提取的成分相同,複合義大致等於兩語義成分意義的相加,如“掃篲”。如果表意時提取的成分與構成表層形式時提取的成分不相同,複合義會發生轉指,如“泉監”。有的複合義是經二次表述、提取其中的語義成分形成的轉指義。例如“白衣”,第一次表述為“白衣服”,第二次表述為“人穿白衣服”,提取其中的施事“人”作爲中心義,第一次表述的意義成爲附加義。
关键词:雙音複合結構;表層;底層;語義複合關係;概念結構;表述結構;謂詞;格複合義;提取;二次表述;轉指
3. 临朐冯氏文学世家研究
张秉国 2006
摘要:冯氏世家是明清时期诞生于山东临朐的一个文学世家。从明中叶至清初,冯氏一族人才辈出,数代科举,以文学和事功显名于时。本文所论述的冯氏家族,从明中期冯裕起,至清前期冯协一止,共历七世。其中,冯裕、冯惟敏父子在文坛上有较大影响,而冯琦、冯溥也对其所处的文坛有一定影响。一个家族数代文人辈出,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现象。冯氏故籍为临朐。明初,太祖在辽东设广宁卫,诏令山东三户出一丁戍辽,临朐的冯思忠从此戍辽为军籍。中经三代:冯福通、冯春、冯振,直到冯裕进入仕途,方复还故籍。冯裕虽复籍临朐,但致仕后一直寄居于郡城益都,四子中惟健、惟敏回临朐定居,惟重、惟讷则居益都。后来子孙繁衍,或居益都,或居临朐,故冯氏又占籍益都。本文提及的冯氏世家成员达28人,在上编第一章中有或详或略的介绍。冯裕、冯惟健、冯惟重、冯惟敏、冯惟讷、冯子履、冯子咸、冯琦、冯瑗、冯珣、冯溥、冯协一等人较为重要。其中,冯裕父子五人和冯琦、冯溥是这一文学世家的代表人物。本文是以上述人物为代表,勾勒了这一家族在明清二百年间走过的风雨历程。全文分上下两编,上编分六章,第一章将冯氏世家的生平事功纳入明中期、晚明、清初三个时段的历史中,可与下编的年表相互参照。从第二章起,论文从多个角度对这一文学世家进行考察,力图以小见大,反映出他们身后的历史背景。所以,论文介绍了从明中期到清初二百年间社会思潮的嬗变,以及冯氏家族与之产生的交流碰撞;然后探讨了地域文化背景对这一家族的熏染。冯氏家族的交往圈子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他们不仅给这一世家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是观照冯氏世家的一面镜子:他们与冯氏世家或疏或密的交往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冯氏世家的审美趋向和价值趋向。因为冯氏是“文学世家”,本文所讨论的交游更侧重于文人圈。冯氏世家为何能延续数代,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冯氏数代科举不断,人才辈出,体现出儒家济世精神的深刻影响。本文认为,理学对冯氏家族的立身行事起了极大的作用,不仅冯氏秉承的儒家抱负与之相关,世家的家风承继也与理学密切相关。本文从冯氏世家的理学渊源、家族的文化内核、家族性格、家风维系等方面论述了冯氏家族跟理学的关系,并对冯氏家族,尤其是冯琦的事功给予了论述。称之为“文学世家”,主要指这一家族数代延续了诗文创作的传统。冯氏世家以诗文著称于时,从冯裕直到冯协一七代都能诗会文,虽然他们的诗文集或存或佚,但留下来的诗文数量也足以令人瞩目。重要的是,冯氏世家延续了良好的创作传统,他们的诗文创作,尚情贵真,以抒发真情为归,同时又推崇博学雅正。崇尚真情、兼重学问的倾向使他们在当时别具一格:既不同于复古派的模拟赝古,也有异于性灵派的浅俗率意。因而他们的诗作,既深情蕴藉又醇雅温厚,迥异时流。论文对世家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概括了其创作的一致性或整体特色。除创作之外,冯氏世家的学术也颇值得称道。如冯惟讷的《古诗纪》,冯琦的《经济类编》、《宋史纪事本末》等,都有功艺苑,嘉惠学林。本文对这些学术著作和他们的诗文集都作了文献上的梳理。冯惟敏是这一文学世家的翘楚,也是元明散曲的殿军人物。其散曲名声远远大过诗文。其散曲继承了元代散曲豪爽本色的传统,又熔铸古今,兼备众美,艺术造诣颇深;在题材方面,也较元散曲也有较大开拓,他把对国事民瘼的关怀写入了散曲中,用散曲直指官场的腐败,倾诉百姓的疾苦,打破了诗坛“诗言志,词言情,曲言隐”的格局,大大拓展了散曲的疆域。另外,其杂剧《不伏老》和《僧尼共犯》,也属上乘之作。尤其是后者,情节和语言都出自作者独创,不像大多数改编前人题材的作品,因而更具鲜明的时代气息。在散曲、杂剧等俗文学领域的创作实绩使冯惟敏奇葩斜出,成为群星争辉的创作世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下编为年表部分,对冯氏世家在二百年间的生平和事功进行了梳理罗列。年表对前人相关研究中的模糊之处也作了辨正。
关键词:冯氏世家;理学;文学;冯惟敏
4.《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军事用语研究
刘小文 2006
摘要:軍事用語是指表述軍事概念的語詞。軍事用語可以是詞,也可以是短語,用以表達與軍事有關的各個領域的事物、現象、特性、關係和過程。本文借鑒語義場理論和詞彙分層分析方法,從行業用語角度,對《銀雀山漢墓竹簡(壹)》(以下簡稱《銀簡(壹)》)中的軍事用語進行描寫和分析。論文分6個部分:緒論部分討論了三個問題:《銀簡(壹)》基本情況;本課題基本情況;軍事用語的主題分類。1-4章是論文主體部分,依托自制的《銀簡(壹)》語料庫,從四個角度全面攷察了805個軍事用語:組織管理用語174個。它們分別涉及軍旅稱謂、軍隊編制、軍政機構、法令制度四個方面。通過攷察,我們發現《銀簡(壹)》軍事用語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在軍事組織管理上已出現職能專業化,組織正規化,管理制度化等特征。這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軍隊的組織管理已經初步走上了規範化的道路。物資保障用語138個。包括裝備、後勤保障兩部分。有關鐵兵器、遠射武器,以及軍事築城技術軍事用語大量出現,表明春秋戰國時期的軍事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水準;系統的後勤保障用語,表明《銀簡(壹)》各兵書均把後勤保障視作軍隊的生命線,並十分重視摧毀敵方的後勤物資。思想謀略用語267個。分廟算、戰略戰術、地形、軍陣、情報五大部分。有關將帥修養與治軍的用語,表明《銀簡(壹)》重視通過“廟算”實現“兵勝於朝廷”;大量與士氣、戰略戰術及作戰地形相關的軍事用語,體現了《銀簡(壹)》兵書對戰術運用的重視。軍事行爲用語226個。分訓練用語、行軍用語、戰爭行爲用語幾個部分。該部分軍事用語涉及到戰場準備、指揮、偵察與情報、攻伐、防禦、警戒、救援、撤退、戰爭結果等方面。它們成組分佈,已經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戰爭行爲用語系統,概括了戰爭行爲的各個方面。這種用語的系統性分佈,說明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行爲組織已較爲嚴密,軍事思想發展已趨於成熟。第5章爲結語部分。通過對《銀簡(壹)》軍事用語的全面分析,形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認識:①構成特點上,《銀簡(壹)》軍事用語有系統性和層次性。《銀簡(壹)》軍事用語的系統性主要表現在:門類較爲齊全;軍事用語間既有種屬關系,又有平行關系;有些軍事用語成對出現。盡管還有一定程度的不完善性,《銀簡(壹)》軍事用語已是分工較爲細致,表意較爲准確的系統化專業用語。以專業性、穩定性爲標准,我們總結了《銀簡(壹)》軍事用語的三個層次:專業層352個,普通層205個,邊緣層248個。在我們看來,邊緣層軍事用語處於軍事用語與全民用語的交彙地帶,具有軍事用語和全民用語的雙重屬性,表達軍事意義是臨時性的,還不是完全的專業用語。②語言特點上,單義性、准確性、特義性是其語義特征;雙章節軍事用事用語占絕對優勢是其結構特點。單義軍事用語占絕對多數。作爲專業用語,《銀簡(壹)》軍事用語的准確性、特義性特點也較爲明顯。但我們的研究也表明,《銀簡(壹)》軍事用語的單義性、准確性、特義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善的。這表明《銀簡(壹)》軍事用語的同現代意義上的軍事用語相比,還是不夠成熟。結構特點方面,討論了複音軍事用語的結構類型及詞性並得出了相關數據。③軍事用語和全民用語間的關係往往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向性的。全民用語是軍事用語產生的基礎;軍事用語又在對全民用語的滲透中不斷轉化為全民用語。
关键词:軍事用語;主題分類;特點分析
5.《汉书》司法语义场研究
李娟 2006
摘要:專書專題詞彙研究,是全面描寫與研究一個時代詞彙系統的基礎。《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從一出世就享有很高的學術地位,一直為歷代學者所尊崇。目前從語言和詞彙角度研究《漢書》的成果並不多見,已有的研究成果也主要是對詞語進行考釋的單篇論文,因此對《漢書》詞彙系統的研究亟待加強。我们选取了《漢書》詞彙系統的一個部分——司法詞彙系統爲研究對象,以反映詞彙系統的語義場理論爲指導,結合共時文獻材料尤其是出土簡牘材料,對《漢書》司法語義場中各義位關係作細致全面地描寫和研究,歸納《漢書》司法詞彙詞義系統的特點,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司法詞彙詞義方面的一些相關理論問題。法律詞彙史是中國法律語言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斷代法律詞彙研究是研究法律詞彙史的基石。故本文對中國法律語言的研究也有重要價值。本文以語義場理論爲主要指導理論,聯系認知語言學、文化語言學等相關理論,主要採用客觀描寫法、義素分析法、比較互證法、定量與定性分析結合法對《漢書》司法語義場中的132個義位進行了窮盡的統計和細致的描寫與分析。全文分爲4個部分:第1部分是緒論,主要包括選題緣起、《漢書》及《漢書》語言研究概況、中國古代法律詞彙研究概況、本文採用的理論與方法、漢語語義場研究概況、研究目的與任務、《漢書》司法語義場劃分、與論文有關的幾點說明。第2部分和第3部分是我們對《漢書》司法語義場的描寫與分析。第2部分是對6個司法名物語義場即案件、證人證物、供詞、監獄、囚犯、獄具的描寫與分析。第3部分是對9個司法行為語義場即告劾、審理、調查、逮捕、囚禁、審訊、證驗、服罪、判決的描寫與分析。第4部分是《漢書》司法語義場研究。 《漢書》司法語義場中的132個義位,根據與別的義位的共性義素和個性義素聚合成一個個小語義場,各語義場根據彼此的共性與差異,又聚合成一個個上級語義場,最終形成了《漢書》司法語義場。這個語義場,盡管是義位構成的系統,但它也是對《漢書》時代司法活動系統性的反映。本文的描寫以司法行為為主線,司法行爲包括:告劾、審理、調查、逮捕、囚禁、審訊、證驗、服罪、判決9個語義場,這幾個語義場相互關聯,反映了司法過程中幾個主要的行為過程,形成了一個司法行為鏈,體現為一個具有一定序列關係的行為語義場集合。我們所設立的6個名物語義場,即案件、證人證物、供詞、監獄、囚犯、獄具,與上面所講的司法行爲,有密切聯系。《漢書》司法語義場內部,從語義系統的角度來看,存在著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1、語義空位。語義空位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幾種:1)、被描寫的下位義位是特殊義位,它們對應的是一般義位,而一般義位通常採用零標記的方式,或者與上位義位同形。2)、文獻記載內容的欠缺造成下位義位的空缺。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A、《漢書》是政治史,偏重於重大歷史事件和政治事件的記述,忽略了對民事訴訟和一般刑事案件的記錄,而民事訴訟和一般刑事案件正是司法活動的主體。B、《漢書》是史書,史書敘事比較概括,它對案件的敘述較多選用概括性強的一般詞語,而不會選用法律規範文件和法律文書中所使用的分工較細、專業性強的術語。2、同義義位的大量出現。《漢書》司法語義場的132個義位中,95個也就是約72%的義位處於大大小小的同義義場中。這些同義詞包括:1)、不同語體的詞。2)、兩個能獨立成詞的同義語素,連用後形成的聯合式複音詞,與原語素構成同義詞。3)、一個語素與別的非同義語素複合成詞後,與原語素構成同義詞。3、反義關係。本場中有3對反義詞。兩對是逆反關係的反義詞,一對是互補關係的反義詞。4、不同層次義位間主要是上下義關係。在我們的上下位關係中有一種特殊情況,即一個上位詞同時又是下位詞,與它另一個下位詞構成同義關係。如“鞫”用於指稱整個審訊活動的全過程。但當“訊”、“鞫”同現的時候,它們又分別指審訊中的兩個不同階段。我們從三個方面即書面語與普通詞語、單音詞與複音詞、專用司法用語和通用司法用語的構成對《漢書》司法語義場進行了分析。1、《漢書》司法語義場中共有詞語132個,其中書面語21個。書面語占所有詞語的16%,這個比例實際上是很高的。這也許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漢書》用詞比較古奧吧。從整體來看,全部21個書面詞語,共出現了91次,平均平均每詞出現4.3次。普通司法詞語111個,共出現了1851次,平均每詞出現16.6次。普通詞語的平均使用率大約是書面詞語的3.9倍。書面詞語是《漢書》司法語義場中的邊緣義位。2、《漢書》司法語義場共有132個詞語,單音詞有53個,複音詞共79個。盡管單音詞數量較少,但每詞的平均使用率是複音詞的4.7倍,因此,我們說《漢書》司法語義場以單音詞爲主。複音詞在數量上的相對優勢,也是值得注意的,這兩個相互矛盾的統計數字,反映了漢語詞彙由單音形式向複音形式發展的過程中,複音形式漸增、單音形式漸減的不平衡的變化過程。通過研究,《漢書》司法語義場中的複音詞有以下幾個特點:1)、本場複音詞多由本場單音詞參與合成。本場單音詞參與合成的複音詞有65個,約占複音詞總數的82%,說明了本場單音詞在複音詞合成中起決定性作用。本場單音詞參與合成的32個聯合式複音詞中有24個是同義連用,占到了75%,說明聯合式複音詞以同義複合爲最多。2)、複音詞的結構形式中,聯合式35個,約占複音詞總數的44%;偏正式35個,約占44%;支配式9個,約占12%。複音詞的結構形式以聯合式與偏正式爲主,這與先秦兩漢詞彙發展的總趨勢是一致的,也是我國古代複音法律用語的普遍特征。3)、本場的絕大多數複音詞是漢代新詞。漢代出現的58個新詞中,除“鞫”是單音詞外,有57個複音詞,占所有新詞的98%,占複音詞總數的72%。說明在漢代,複音化是産生新詞的主要途径。3、《漢書》司法語義場共收專用司法詞語118個,通用司法詞語14個。118個專用司法詞語中有單音詞40個、複音詞78個。這40個單音專用司法詞語可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本義爲司法詞語的詞,有16個,另一部分是由全民用語發展而來的專用司法詞語,有24個。由全民用語發展而來的專用司法詞語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全民詞語縮小指稱範圍發展而成的,即義位縮小。有14個詞語是這種情況,如徒、告等。一種是的義位轉移形成的。轉移又分相似轉移和相近轉移。屬於前者的有4個詞,如牢、阱等。屬於後者的有6個詞,如繫、拘等。78個複音詞中,有68個是由本場單音詞或同義連用、或與別的語素合成的。其餘10個複音詞又可分爲兩類,一類是通過義位的轉移形成的,共有8個詞。屬相似轉移的有2個,即蠶室、檻車。屬相近轉移的有6個,即累紲、圜墙、金鐵、木索、三木、赭衣。另一類是用全民用語中的一般成分構成表達專門法律意義的詞語,從來源看,它們是全民公共的,但是,從產生以後的使用範圍來看,它們是專用於司法的。這類詞語一共有2個,即自出、請室。通用司法詞語的意義隨語境的變化而變化,司法意義是一種特殊意義,與它們的一般通用意義並行不悖。
关键词:《汉书》;司法词语;语义场;义素分析法;义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