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8日上午,苏州大学教授罗时进先生应邀在四川大学进行了“明清诗文体系性研究的维度与方法”主题讲座。讲座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418会议室举行。四川大学俗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饶龙隼主持。
主讲人简介:罗时进,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长、敬文书院院长、《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执行主编等,现任苏州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学术兼职有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唐代文学卷》(第三版)副主编、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江苏省江南文脉研究工程学术专家、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苏州全书》编委会副主任暨领衔专家等。
在这次讲座中,罗教授深入探讨了明清文学研究的多个重要方面,包括文学观、体系变化、文学创作深度分析等,突出了明清文学研究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罗教授详细介绍了文学体系的变化,指出文学研究已扩展至文学体制、创作初衷及其影响的深入探索。他强调“阶层、地域、家族、社团”等关键词在研究中的重要性,探讨了文学创作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如何通过文学研究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动态。
一、“明清文学”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的提出与研究实践
罗时进教授指出,“明清文学”作为一个概念,其主体是戏曲小说,而“明清诗文”作为一个专门概念的提出,具有“自树”“特彰”的反拨意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明清诗文“文献不足征”以及明清诗文经典化程度不够高等原因,明清诗文研究长时间处于学界研究的边缘。1981年初钱仲联先生担任主任的“明清诗文研究室”的成立、1982年《明清诗文研究丛刊》的试刊以及1983年全国首次清诗讨论会的举办等重大事件,标志着明清诗文研究开始由边缘走向中心。近四十年来,明清诗文研究持续发展、渐臻盛况,无论是研究队伍的规模、研究成果的数量还是研究视野的范围,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明清诗文研究正逐渐成为古代文学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
二、探察明清诗文知识世界的多重维度
任何一种学术研究都不是一元的,都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把握。罗时进教授指出,明清诗文知识世界的多重维度可以通过四组关键词加以把握。
第一组关键词是:历史观、天下观、民族观、文学观。明清时代历史观较以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在成果丰硕的明清史研究中已有论述。明清时代,中西贸易交往更为频繁,中国人原来以中国为天下中心的天下观逐渐开始转变,西方世界开始受到更多关注。清代外族对汉族的统治将民族问题摆到了政治的中心。历史观、天下观和民族观的改变,必然对文学观造成影响。
第二组关键词是:世风、士气、体式。就世风而言,明清的世风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对士气更为关注,而士气问题,较为中心的就是士阶层的地位问题——士阶层怎样自我尊重和受到社会尊重。体式层面的变化,首先是综合性的所有体系都出现了,其次是所有体系都扩展了,同时还有一些体系是在发展当中有了新的面貌。
第三组关键词是:阶层、地域、家族、社团。罗时进教授指出,上述四个方向是明清诗文研究近几年的重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第四组关键词是:文献、文本、文心。罗时进教授分析了这三个“文”之间循序渐进的关系,指出:研究明清诗文一定要从广义的文献入手,然后进行文本研究,最后才能从文献和文本要走进文心。所谓“文心”,即文学创作的初衷、文学创作的走向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心是最难研究的,但只要将文献和文本研究透彻,就必然能有所收获。
三、“正题”“反题”的对立与综合统一
罗时进教授认为,明清文学是在不断对立、不断统一的斗争下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二元对立的特征。
有明一代的文学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立”与“破”的过程:经学与古学的对立(经术取士制度下时文强势化与古文辞派的自立彰显);西江派阵营影响—走出西江的努力(台阁政治文化的建立与反拨);复古主张内部的张力(以复古为导向与以新变为取向);雅与俗的矛盾(传统文化范畴的雅正标宗与心学影响下的性灵发抒);“博综”与“杂学”的转变(从经史之学到博雅文艺的转变)等等。一组组对立主张的伸张和互渗造成了明代文学独特的发展态势。
清代的文学发展,同样是一个“破”与“立”的复杂演变过程:就思潮而言,清代西方思潮大范围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放生剧烈冲突;就文学崇尚而言,推举许郑的崇古的学问和提倡思想解放、指向现代的倡今的学问互相诘难;就文化而言,经、史逐渐合流,“六经皆史”、“经史合一”等观点的提出对清代大历史观、大文学史观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对诗文的重新定义,也具有认识价值和实践意义;就文体的尊卑而言,雅尚与俗趣,同样是晚明以来的取向。清代“雅文学”与“俗文学”之间有区别,但鸿沟在不断填平,明清诗文,就是填平雅俗鸿沟的实践见证;就诗歌范式而言,尊唐与摹宋的争论在清代上层文人间延续。但罗时进教授进一步指出,在清代底层文人的创作中,唐宋之别并不严格,越到文化底层,越进入无唐无宋、非唐非宋的状态。此外,骈文与散文的合流、科举制度的坚持与废止之争等等都对清代诗文的生态产生了一定影响。
四、呈现明清诗文“后见之明”可能与方法
(一)“后见之明”需要历史记忆与文学记忆
罗时进教授认为,“后见之明”需要历史记忆与文学记忆,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首先是经典性(现场)审美体验记忆。罗时进教授指出,明清文人的创作过程就是一种审美体验,今天的研究者可以藉由诗社图等方式回到历史,身临其境地体验当时的创作情境,由此对明清诗文进行更加深入的把握。
其次是典型性作家作品记忆。文学史上耳熟能详的大家是明清诗文研究不可绕过的研究对象。
最后是特殊性典籍文本记忆。如明代的《海虞文苑》、明清之际曹度撰俞国林等整理《带存堂诗集》、清代《海虞诗苑》、明清家族文献、明清唱和文献、清代徐熊飞《锦囊集》、孙雄《名贤生日诗》等特殊文本往往蕴含极为丰富的内容,对这些文献善加利用必能发人所未发之见。
(二)回归“存在”与“实事”应着眼“日常”
古代文人到了闲暇的时候,就要定期地进行雅集活动。文人雅集就变成一个日复一日的具有生活平均化状态的一种文化活动,这个就是文人之日常。而如鸦片战争等重大的突发事件当然不属于日常,而是日常的断裂。日常与日常的断裂处都是我们需要关心的地方。
(三)“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并行不悖
所谓的“路径依赖”就是指过去所有研究过的方法,所有走过的道路,在进行明清诗文研究的时候都可以使用。但是明清诗文研究毕竟是一个全新的文学世界,需要进行新的范式转换,而这两者应当是并行不悖的。
五、总结与交流
最后罗时进教授以对明清诗文研究的展望为本次讲座作结。罗教授指出,目前明清诗文研究方兴未艾,大量的文献材料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整理和研究,许多作家、作品还有待今天的研究者进行深入挖掘和经典化,明清诗文研究领域大有可为。
讲座结束后,罗时进教授对同学们的问题一一耐心解答。问答的内容涉及“底层文人文集的编成过程”“底层文人的界定”“对明代‘武臣好文’与世袭文学现象的看法”“尺牍文献的研究方法与文学性问题”等多个方面。罗时进教授丰富的知识面和开阔的研究思路使在场师生深受启发,其对明清诗文研究深入浅出的说解为同学们指出了从事相关研究的入门途径。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