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上午9:00,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黄仕忠教授应邀作题为“学者应当建立自己的学术领地”的主题讲座,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丁淑梅教授主持讲座。
黄仕忠教授以自己的人生和学术经历,讨论人生目标之于当下的积极作用,指出在研究中需要通过前期学术训练,不断做好眼前之事,才能知晓真正需要做什么,从而明晰未来的路径。
黄仕忠教授提出“学问的三种生产方式”,包括原始部落时代的采集制和狩猎制、农业社会的种植制、工业社会的合作制度。黄仕忠教授以古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研究为例,提示学生建立自己的治学根据地,种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选择研究对象,全面掌握文献资料,认真研读文献,全面了解作家时代,作品背景与产生过程,在对比与疑问中发掘问题,注意谋篇布局,写好论文。
黄仕忠教授从自己早年与王季思先生的问答出发,解释专精与博学的问题。他指出“博”是相对的,对学术的追求是一辈子的事情,读书与收获是循环往复的过程,从学术前沿再到相邻领域的拓展,须持之以恒,方为博学之士。
丁淑梅教授对本次讲座作总结发言,高度评价黄仕忠教授的研究视野和格局。第一,注重原始文献的阅读和学术基础的积淀。第二,讲究学术研究的阶段性、程序性,以及不同研究路径的比较。第三,重视研读原典文献,秉持“原典文献——研究著作——原典文献”的思路顺序。第四,黄仕忠教授不仅传授做学问的方法门径,而且还提示同学们注重文学观念和自身学养,提升格局境界和思想高度。
讲座互动环节非常热烈,现场学生向黄仕忠教授请教《琵琶记》分类、文献材料的有效性判断及《琵琶记》图像流传等相关问题,黄仕忠教授非常详细地解答同学们的疑惑,提示同学们要考虑到戏曲品格和文体问题,并关注研究对象的流动性和历史文化的流动性,基于扎实的文献材料、从更广阔的视野去寻找答案。黄仕忠教授激励同学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的学者,让学术成为人生价值的实现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