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先生,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邀请,以“虚拟现实的中国传统”为主题作讲座。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首席专家周明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副院长杨骊担任与谈人。讲座由我所常务副所长李菲教授主持,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526会议室成功举办。
叶舒宪教授的讲座系统性地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虚拟现实之间的多维关系,紧紧围绕“中国式幻想:上五千年”“元宇宙中国话语:1988—2022”“重建玉为轴心的中国元话语:2005—”“玉化想象:深度认知与唤醒”等四个部分依次展开,依托文学人类学的四重证据法,勾勒出了一套根脉绵长、内涵丰富的“虚拟实现”中国传统。这不仅体现了叶舒宪教授对中国传统“想象”维度的深刻洞察,也为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全球对话提供了新颖的视角与理论支撑。
首先,叶舒宪教授阐明“虚、玄”与“虚幻、玄幻”概念,认为其是虚拟现实的本土话语,但在西学东渐的逻各斯权威下相形见绌,沦为贬义词。回望本土话语实践,中国文学独有的《步虚词》和“太虚幻境”,乃至《道德经》的“致虚极”到“天国玉京”“玉虚”等都不是贬义的。以上彰显了中国文化一大特质,即以虚、玄为正价值,惯用“虚”和“玄”(变幻的)的梦幻眼看世界,这蕴含着中国版元宇宙的奥秘。同时,玉化想象定三观:宇宙观、生命观、价值观,因此需进行三个虚拟现实训练:(1)何以国?(2)何以家?(3)何以年?叶舒宪教授指出中国是以玉为理想的文明、家是文化的基因、神话宇宙观支配中国生活。
然后,叶舒宪教授回顾了1988-2022年关于“元宇宙”的中国话语,追溯了元宇宙的语源:元=玄,宇宙=(六合)空间+(四季)时间,提出重建中国神话宇宙观,并称其为中国思想的“元语言”,用英文词“Meta”对接中国“神话宇宙观元语言”。叶舒宪教授从神话学视角探析中国思想的起源,尝试解说“道”“气”思想的神话发生谱系,即“易有太极:神话哲学的元语言”“皇帝四面:神话的时空哲学”“九州方圆:神话的生命哲学”。
叶舒宪教授强调,要重建以玉为轴心的中国文化元话语。为何要重建?叶舒宪教授认为原因有三:第一,旧国学传统所忽略的知识领域,如今方知有万年深度历史,是甲骨文汉字的三倍;第二,西化教育体制中完全空白的知识领域,华夏文明所独传独有;第三,万年玉文化新知识,国学升级换代引领国际学术发展的时代机遇。叶舒宪教授指出中国历来有以玉为天的中国想象,如以天书为玉书的思想史、以玉为天神符号物的媒介史、以人书法天书的书籍史。
接着,叶舒宪教授运用“四重证据法”对“孔子龟玉并称”进行解码,考证解读良渚文化玉龟、舞阳贾湖遗址龟甲、三星堆龟背网格状青铜器等实物,认为龟玉互通,皆为灵物-神物,灵龟灵玉信仰源自旧石器时代的萨满神话,至多神教时代演变为神物-显圣物。叶舒宪教授从文化文本观解读“玄龟”,指出神龟、灵龟信仰来自史前大传统,其一级编码为“真龟甲-玉龟”(上五千年),二级编码为“龟甲占卜=甲骨文字”(下五千年),三级编码为“铜网格+丝绸:包龟形玉”。
最后,叶舒宪教授认为,玉石神话信仰是文明国家之前的文化认同,对中国文明孕育起着支配作用。因此,研究者要具备一万年的超大视野,要有神话想象的千里眼,如此才能深度认知与唤醒中华文化大传统。
进入评议环节,周明研究员从“玄幻现实”“文化自信”等方面展开评议,认为叶舒宪教授从文学的研究范式走向文学人类学的研究道路,突破了单纯的文学神话研究的模式,进入到“大文化”研究领域,对于现今文学研究者有很大的启发。我们研究文学最终目的并不是停留在文学形象、意境、修辞等简单层面上,而是要挖掘文学故事背后更深层次的思想意义和文化价值。
杨骊副研究员则从“虚与实”“祛魅和反魅”“玉与中医”等角度出发,指出叶舒宪教授讲座具有的极大启发性。人类的思维历来都有灵性和理性两个维度,要反思“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并希望科学与神话在人类文明的巅峰相遇。同时,杨老师认为中医是中国神话一个典型的代表,人身上有许多穴位跟玉相关,“玉与中医”的关系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在讲座交流环节,叶舒宪教授与同学们积极互动,围绕“虚拟与虚构的联系与区别”“物、图像与民间叙事相互促成和共同发展”“神话的变化方式”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首先,叶舒宪教授指出,虚和玄本身代表着一种价值和导向,我们应该有底气把中国文化的虚拟现实传统弘扬光大。其次,文学人类学注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要把文化视为一个整体,研究整体与部分的关联,不要有学科界限。最后,要意识到“vision”的重要性,这是人类最重要的潜在能量,谁能够恢复“vision”传统,谁就能够引领未来的世界。
最后,主持人李菲教授高度评价叶舒宪教授讲座的问题意识和学术价值,并以当代前沿的AI研究路径和方法提醒同学们,要重视叶舒宪教授讲座中“vision”概念的重要性及其作为学术进路的方法论意义。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者应当给想象力预留空间,正如叶舒宪教授从文学研究跨界至人类学研究所展现的,赋予想象以合法性。李教授强调,“想象”作为一种方法论,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值得深入借鉴学习,并鼓励年轻学子继前辈之路,在未来学术研究中争取更多突破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