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8日下午,由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经典与俗文化”系列讲座在文科楼三区418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以“乾嘉闺秀归懋仪的‘朋友圈’及其生活世界”为主题,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厚均教授主讲,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丁淑梅教授主持。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饶龙隼教授以及众多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主要围绕归懋仪家世与著作简介、归懋仪的“朋友圈”、归懋仪的生活世界三个部分来展开。
一、归懋仪家世与著作简介
赵厚均教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归懋仪的家族世系。归懋仪是归朝煦与李心敬的独女,也是归朝煦的长女。归朝煦,字升旭,号梅圃;李心敬,字一铭,是李宗袁之女。归朝煦的父亲归宣光,字念祖,号屺怀。赵教授特别提到,归懋仪的先世通常被追溯至归有光。据《京兆归氏世谱》记载,常熟虞山支、昆山玉峰支、湖州吴兴支的归氏家族,其远祖是宋代的归罕仁。归有光属于昆山玉峰支,尽管归昌世移居常熟,归懋仪的父亲归朝煦并非其支裔。归朝煦的高祖归起先与归昌世同辈,曾祖归允肃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考中状元,皆属常熟虞山支。或许因为归朝煦曾主持刻印《震川先生大全集》,所以产生了误传。
李心敬的家族背景同样显赫。李心敬的父亲李宗袁,字式凡,号柳溪;其弟李心耕,字春圃,号研畬。李心耕妻杨凤姝,字蘋香,是户部员外郎吴县大琛之女。李心耕与杨凤姝的儿子李学璜,字复轩,学问渊博,为名场耆宿,著有《筦测》和《枕善居诗剩》。归懋仪嫁给了表兄李学璜,两人都出身官宦世家,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赵教授通过详细的介绍,让同学们对归懋仪的家庭背景与婚姻情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随后,赵教授结合自己点校《《归懋仪集》的经验,指出归懋仪现存的著作版本丰富且情况复杂。刻本有乾隆五十六年《绣余小草》一卷、《绣余续草》一卷附《听雪词》、《绣余续草》五卷,抄本则有常熟丁祖荫淑照堂钞本、南社抄本等,稿本则有《绣余续草》一卷、《绣余再续草》一卷、《绣余三续草》一卷、《绣余四续草》一卷、《绣余近草》一卷等。
二、归懋仪的“朋友圈”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赵厚均教授介绍了归懋仪的交游情况。归懋仪有着强烈的诗史留名的愿望,为实现这一理想,她积极拜师、唱和,先后拜入李廷敬、袁枚、潘奕隽门下,并广泛与士人和闺秀交游。归懋仪的朋友圈非常庞大,时常以一人为纽带,形成一个交游网络。
(一)拜师:李廷敬、袁枚、潘奕隽
目前可以明确看到,归懋仪称为老师的有李廷敬、袁枚和潘奕隽。归懋仪最初拜李廷敬为师,并与其交往长达十余年。两人的诗文往来始于乾隆乙卯年(1785年),嗣后频繁互作诗歌,不仅如此,李廷敬还曾在生活中给予归懋仪许多帮助,比如曾邀请她到平远山房避暑,归懋仪也为此作了《平远山房消夏八咏》。赵教授指出,归懋仪与李廷敬关系密切,“青云笃高谊,十载赖公活”,李廷敬不仅在诗学上给予归懋仪指导,也在实际生活中提供了诸多帮助,将其引荐入更广泛的文人圈子,极大地拓展了她的交游范围。王文治、康恺、储文洲、张午桥、俞友梅、陆继辂、祝堃等文人,或在平远山房宴饮,或间接通过李廷敬与归懋仪结识。归懋仪与袁枚的结交,也是通过李廷敬介绍的。归懋仪在《随园先生来海上蒙味庄师道仪诗不置口并命谒见官阁因事不果赋谢》一诗中,清楚地记载了这一过程。
袁枚是清代著名诗人,晚年广收女弟子,归懋仪通过李廷敬引荐成为袁枚的弟子。曾在《随园先生来海上蒙味庄师道仪诗不置口并命谒见官阁因事不果赋谢》末云:“拟共春风披绛帐,海棠花下拜先生。”随后一诗的诗题为《奉怀随园师》,表明归懋仪已如愿拜入袁枚门下。袁枚《题<兰皋觅句图>》亦详细描述了归懋仪拜师的情形。据归懋仪《挽随园师》:“不堪下拜抠衣日,即是传薪诀别时。”嗣后虽两人有不少诗文往来,却再未见过面。袁枚编《随园女弟子诗选》选录28位女弟子之诗作,归懋仪亦列名其中,不过今本有目无诗。
因为袁枚很快去世,归懋仪的交游圈受袁枚直接影响不多。随园女弟子中席佩兰、王倩、廖云锦、张玉珍、骆绮兰、钱孟钿与归懋仪皆有酬赠,但没有证据表明她们之间的交往是由于袁枚。尽管如此,拜入袁枚师门,还是对归懋仪的名气提升有所帮助。
归懋仪还曾拜如潘奕隽门下。赵教授指出,潘奕隽和归懋仪的最早唱和可追溯至嘉庆己巳年(1809),该年,归懋仪寓居吴门,潘奕隽有题归氏《兰皋觅句图》诗,潘奕隽惠赠归氏并蒂兰,归氏赋《潘榕皋先生惠并蒂兰赋谢》为谢。嘉庆戊寅年(1818),潘奕隽索归懋仪题黄丕烈《唐女郎鱼玄机诗》。嘉庆己卯(1819)嘉平月,尤兴诗举东坡生辰之集,潘奕隽赋诗以应,归懋仪亦有《次潘榕皋先生东坡生朝韵》相唱。黄丕烈、石韫玉等吴下名流或许即是通过潘奕隽的介绍而与归懋仪有往来。
总体来看,李廷敬在文坛与生活中对归懋仪的帮助最大,袁枚虽然对其影响较短暂,但却使归懋仪在文人圈中的名气得以提升;潘奕隽则通过其在苏州的社交圈,进一步拓宽了归懋仪的交际网络。
(二)与其他男性的往来酬赠
归懋仪还与一些男性文人保持了交往。比如,她与赵翼有往来,赵翼为其《绣余集》题诗,而归懋仪则回赠诗作。洪亮吉曾为归懋仪的《绣余诗草》写跋诗,还曾撰写《绣余近草序》,可见两人有较为密切的交往。此外,归懋仪与龚自珍也有交情,龚自珍曾在《苏州晤归夫人佩珊索题其集》中赞扬归懋仪的诗才为“一代词清,十年心折,闺阁无前古”。归懋仪与广招女弟子的陈文述关系尤为亲密,二人不仅有诗文往来,陈文述的妻子、子媳、及碧城仙馆的女弟子也与归懋仪保持了联系。汪启淑、孙原湘、陈基、吴蔚光、徐祖鎏、屠倬、许兆桂、邵帆、何春渚、冯实庵、李松潭、吴怡庵、顾登衍、梁章鉅、钱师竹、刘元炳、金斝舟等均与归懋仪有交往,可见其朋友圈之广泛。在赵教授的介绍下,我们对归懋仪与乾嘉文人的交往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女性朋友圈
归懋仪与女性文人之间的交往也同样广泛。她与陈裴之妻汪端、管筠以及吴藻等女性诗人有着深厚的友谊。归懋仪返沪时,汪端以诗相送,展现了深厚的友情。曾于秋日过陆氏小园访归懋仪,并系以诗。归懋仪以新诗见示,管筠和章有“湖山羁旅黄皆令”、”碧城墨会分明记”之语,又有诗《喜佩珊夫人见过》,可见归懋仪馆于杭州时二人频繁往来。归懋仪曾为吴藻其《饮酒读骚图》题词,推许吴藻为“不栉书生”,又有《沁园春·题花帘书屋填词图》,吴藻有《百字令·读绣余续草题寄归佩珊夫人》
归懋仪与龚自珍的母亲段驯也有交往。归懋仪虽年长于段驯,却以“淑斋师”事之,可能有诗文指导之事。段驯曾为归懋仪诗集题《贺新凉》,归懋仪和韵以谢;又以《金缕曲》调怀金沙旧居、记新凉、湘江夜泊、月夜闻笛诸事,归懋仪均有叠和之词。段驯还延请归懋仪为闺塾师,教授女儿作诗技巧,龚自璋以师事归懋仪,归懋仪以妹称之,二人以师徒结缘,后发展为闺中密友。
席佩兰与归懋仪亦有交往。俞陛云《清代闺秀诗话》卷三云:归佩珊与席道华,皆常熟人。才名相埒,为闺中畏友,时相赠和。……佩珊与道华,皆鸿庑相庄,唱妍酬丽,视孙云凤、云鹤之抑郁殊矣。陈廷庆为归懋仪《绣余续草》稿本题词,有“更快诗坛女中将,孙家娘子一军同”之语,又于诗后注曰:“常熟孙孝廉室席佩兰女史诗为随园弟子首选,佩珊洵可匹敌云。另外张襄、吴规臣、屈秉筠、王倩季兰韵、冯兰因、沈吉云、曹贞秀、曹兰秀、胡相端、钱香卿等均与归懋仪有交往。
在介绍完归懋仪庞大的朋友圈之后,赵教授向我们总结了朋友圈带给归懋仪的收益。其一,归懋仪通过交游得到了文人的酬作。如《上周听云先生书》:“仪少小耽吟,历二十载,恐终淹没无闻,异日俟公归来,锡之一序,得与瞽先生并传久远,实平生之至愿也。” 《致何春渚征君书》:“自顾菲材,蒙长者知遇,残稿附之集中,拙书铭诸石上,抑何爱之深而望之切耶!遂令闺阁中欣欣作千秋之想。”其二,朋友圈对提升名气有所裨益。如因陈銮赏识其诗《咏五色蝶》,名遂大噪。其三,归懋仪得到了友人的财物资助。如《周听云观察岁除赐金志谢》、《听云观察岁除赐物赋谢》等。她的社交网络不仅扩大了影响力,也在经济困窘时,生活中得到了实际帮助。
三、归懋仪的生活世界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赵教授结合具体作品,为同学们介绍了归懋仪的生活世界。
(一)中年米盐儿女累
归懋仪育有两子五女,其中二子皆早殇。她的诗作多次流露出家庭生活艰辛的感怀和忧虑例如,在《示次女慧珠》中,她写道:“贫穷倍觉分飞苦,儿女无多割爱难。”《口占》中写道:“儿女忧多累此生,病来寒燠倍关情。”《和毛寿君山人春兴元韵》中写道:“苦念伶俜小儿女,支持弱质强加餐。”表达了对女儿的牵挂以及作为母亲支撑生活的坚韧。
归懋仪的丈夫李学璜未能取得功名,这是日后他们家庭陷入困顿的重要原因。在曾官道台的父亲与官知府的公公都健在的情况下,两人尚不至陷入困顿。可生活终究在不断变化,“吾父与吾翁,簪缨并时列。一亡一解组,四壁苦萧瑟。”(《哭味庄师》)贫困成为归懋仪晚年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万种伤心猬集时,况兼贫病费支持。典残钗股空存箧,减尽腰围瘦到诗。”(《即事述怀》)
(二)总为腐儒生计拙:老年为闺塾师
为维持生计,她不得不以教闺塾为业。赵教授指出,归懋仪的闺塾师事业是极为成功的,既缓解了一家生活的压力,也使其获得更多直接向男性文人展露诗才的机会,归懋仪的诗名也因此更加响亮。事实上,欲为闺塾师,必定要走出闺阁,听从雇主的召唤,往来南北,归懋仪因此与家人聚少离多,多年漂泊在外。
四、结语
最后赵厚均教授为本次讲座作总结,归懋仪身处清代闺秀文化再度繁盛的乾隆、嘉庆、道光时期,以归有光后裔的光环,以秀雅的诗才涉足文坛,广泛地与文坛耆宿、才士、闺秀交游,构建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社交网络,并为自己赢取了声名。在家道中落时,藉由其交游和声名,她往来江浙间为闺塾师,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同时,赵教授指出,归懋仪的经历反映了明清时期女性在文学与生活之间的挣扎。尽管她们在诗坛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面临着性别角色的束缚。归懋仪的努力与成就,既是传统闺秀文学的典范,也是女性文化突破边界的勇敢尝试。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