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0日下午,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彭玉平教授受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邀请做题为“‘经此世变’与王国维‘遗书’的核心要义”主题讲座。讲座在四川大学文科楼一区418会议室顺利举办。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饶龙隼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讲座伊始,彭玉平教授讲述了他研究王国维的缘起。在一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课堂上,一位学生向彭玉平教授请教了关于王国维“三境界说”的问题,为了给学生准确的答复,他查询了知网,发现有关王国维“三境界说”的论文竟如此匮乏,以此为契机,他便开启了研究王国维的学术之路。
接着,彭玉平教授向在场的老师和学生展示了王国维遗书手稿影像,并从八个问题出发介绍了这封遗书的核心要义。
第一个问题有关王国维遗书的被发现及其基本内容。遗书作于农历五月二日(公历1927年6月1日)夜,王国维自沉于6月2日,6月3日下午4时左右法官率检验官验尸,检验官在内衣口袋中发现一封遗书,内有遗书一页,外套封面写: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收。虽函纸湿透,但字迹完好。此后此遗书曾影写若干随《王忠悫公哀挽录》一书流传于世。遗书中的内容涉及王国维对自己丧事以及对家人去向的安排等等。
第二个问题是遗书所言“暂于城内居住”“道路不通”与“世变”之关系。“暂于城内居住”与“道路不通”,反映了王国维对当时社会情形的基本判断,直接呼应“世变”之说。
第三个问题有关遗书所言“家人自有人料理”与王国维对罗振玉最后的信任。罗振玉是王国维三十年的好友,却因子女婚姻闹掰,尽管如此,王国维依旧对罗振玉存有最后的信任,王国维亡故后,罗振玉为其遗著集资印行、为其葬礼捐款等史料都证明了,遗书中“家人自有人料理”所说的“有人”即指罗振玉。
第四个问题是遗书所言“只欠一死”与“恨不死于去年”之关系。王国维遗书首句即“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前八字言已久立必死之心,后八字言不愿再受辱之意。
第五个问题有关梁启超、世变与王国维“义无再辱”。据王国维之子王东明回忆,其父曾告其母说:“梁启超约我赴日暂避,尚未作考虑。” 王国维平日对于时局的悲观,本极深刻。亡故前最近的刺激,则由两湖学者叶德辉、王葆心之被枪毙……静公深痛之,故效屈子沉渊,一瞑不复视。
第六个问题是北伐、剪辫与受辱之关系。民国成立后,许多留着长辫的人被激进的学生当街剪辫,1917年王国维致信罗振玉:“海上人心浮动,以后便拟简出,恐招意外之侮辱也。”恐行于街上而被剪辫,也是王国维“受辱”的一部分。
第七个问题有关“不赀之身”与王国维曾经的生命意识。王国维曾致信罗振玉:“现世界事无可言者,所可宝者唯此不赀之身。”又有多处其他论述皆可证明,王国维曾经是极其珍视自己的生命的,因此,王国维最后的自杀确实是“力不足以副其志而入于绝望之域”,是“意志之力不能制其一时之感情”,是到了穷途末路了。
最后是“回归遗书:追寻王国维死因的铁门限”。彭玉平教授强调遗书的重要性,从遗书考察王国维死因,应是最重要的路径,不能光谈“我认为”,而举不出支持的材料。回归遗书本身是追寻王国维死因的铁门限,以对王国维的深度考量来对勘其遗书,一些潜藏的信息总会慢慢现出端倪。
在交流互动环节,对于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彭玉平教授进行了耐心地解答,并表示他的论文里面都已经有所涉及,如需深入了解可去查阅论文。本次讲座材料丰富、例证详实,为在场的同学们提供了个案研究的生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