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5日上午,大阪大学教授浅见洋二先生应邀在四川大学进行了“‘箭锋相直’:论释惠洪与苏轼、黄庭坚及江西诗派之诗学渊源”主题讲座。讲座在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311会议室举行。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李瑄教授主持,周裕锴教授、吕肖奂教授等与谈。
主讲人简介:浅见洋二,1960年生。2009年获京都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大阪大学文学院文学研究科中国文学专门分野教授。担任日本中国学会副理事长、日本宋代文学学会理事。重要著作有 《距离与想象一中国诗学的唐宋转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文本的密码一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中国宋代文学の圈域一草稿と言论统制》(研文出版、2019年)、《陆游一新释汉文大系诗人编12》(明治书院、2022年)等。
周裕锴教授
讲座开场
本次讲座,浅见洋二教授以惠洪的诗学理论为基点,从“箭锋相直”这一比喻入手,揭示惠洪在从苏轼、黄庭坚到江西诗派一系的诗学传统中居于何地。在“有力”与“无意”两类诗学谱系中,惠洪既重视激烈有力的批评话语,也有自然无意的诗学表述。他把这两种诗学观念融为一体,体现出对具有“非力之力”的诗歌境界的追求。讲座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风雷”“箭锋”:惠洪的“有力”诗学
浅见教授指出,中国文人习惯运用“风”和“水”意象来讨论文学作品的运动变化,这些意象背后潜藏着中国文学中广泛存在的两种诗学表现: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如《毛诗大序》所言“动天地,感鬼神”的超人之力,或令万物恐怖的凶暴之力,可称为“有力”的诗学;文学作品表现出自然、无定质和随物赋形等特点,蕴含着平稳静谧的力量,超越了作者的意图与支配,可称为“无意”的诗学。
惠洪对杜甫、苏轼、黄庭坚所组成的“有力”诗学体系有明确的意识,其诗云“东坡句法补造化,山谷笔力江倒流”,便指出苏轼与黄庭坚作品中的宏大力量。惠洪对诗歌语言所具备的超凡力量有超乎寻常的关注,这与他的禅僧的身份密切相关。禅僧们常用激烈尖锐的话语讨论佛法(即所谓斗机锋),往往置身于语言的暴力当中,惠洪围绕诗歌的“暴力”文学批评正是在禅林法战盛行、 “以战喻诗”的背景下形成的。
二、“风行水上”:惠洪的“无意”诗学
宋代苏洵《仲兄字文甫说》一文曾借《周易•涣卦》“风行水上”的概念描述文学的理想状态:
“故曰‘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非能为文, 而不能不为文也。”苏洵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并非有意造作,而是“自然”孕育之“文”,这种诗学观念可以称作“无意”的诗学。这一观念在其后的宋代文人中被广泛接受,以苏轼为代表,如其《自评文》称:“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惠洪亦多次使用“风行水上”的意象来阐述“无意”诗学,如“高情吊陈迹,妙语吐新篇。如风行水上,涣然成漪涟”,又如“涣然成文自湍走,如水与风初邂后”。但惠洪并不排斥诗歌的力量,他曾在著作中将这两种文学观念并举:“看君落笔挟风雷,涣然成文风行水。”这一组意象的应用,把两种“风”和“水”的意象相统合,反映出惠洪独特的文学认识。他所追求的是诗歌的一种理想状态, 可以称之为“非力之力”,即“超越力量的力量”。
三、中的论:“有力”诗学中的弓箭比喻
“有力”诗学中有许多军队战争意象,其中关于弓箭的比喻引人瞩目。《文心雕龙•议对》最早使用“中的”讨论文学作品:“言中理准,譬射侯中的,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用以形容语言表达非常准确、合乎道理的状态。殆自唐代,“中的”“破的”逐渐成为论诗时的常用意象,如杜甫有 “破的由来事,先锋孰敢争。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之句。宋代是“中的”论得到显著深化和发展的时代,苏轼、黄庭坚等都曾把诗歌语言比作飞来的利箭,如“归来貌如故,妙语仍破镝”(苏轼 《次韵王巩南迁初归二首》其一)、“执斧修月轮,炼石补天陬。破的干古下,乃可泣曹刘”(黄庭坚《再作答徐天隐》)。
南宋以后,多种诗话开始将“中的”作为批评用语。曾季狸《艇斋诗话》把“换骨”“活法”等文学观念与“中的”并举,体现出“中的”论在江西诗派诗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南宋人逐渐产生出对力量的辩证看待。姜夔诗曰“箭在的中非尔力,风行水上自成文”,试图把“有力”诗学和 “无意”诗学相互统合,在“中的”论的诗学谱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四、“箭锋相直”:惠洪的“中的”论
“箭锋相直”典出《列子•汤问》:“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而坠于地,而尘不扬。”意指相对射出的两支箭正面相击坠地,后在禅林中被当作固定用语广泛应用。最早使用这一意象的是晚唐禅僧洞山所作《宝镜三昧》:“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锋相值,巧力何预。”除了用来形容禅宗语言的状态,“箭锋相直”也逐渐被引入文学批评,如黄庭坚《赠秦少仪》诗日“少仪袖诗来,剖蚌珠的皪。乃能持一镞,与我箭锋直”,言秦卖诗作达到了可与自己相提并论的地步,首次将“箭锋相直” 作为文学批评的术语使用。
惠洪在诗中也多次使用“箭锋相直”这一意象,如“句中开活路,要汝到根本。如射中百步,巧力观者奋。箭锋相直时,何尝落思忖”“猛焰炉中堕指冰,箭锋挂处君休昧”“虽赴来机少异之,箭锋相直出思惟”等,大多言两者之间的语言斗争。但是惠洪对“箭锋相直”也有比较特别的用法,如“能回箭锋射自己,方肯竿头进步行。道得未生前一句,始信虚空解讲经”。关于此诗,浅见洋二教授与周裕锴教授讨论后指出,惠洪“回箭射己”可能有意识化用了孟子“反求诸己”的典故。 最后,浅见教授的视野聚焦在江西诗派核心理论家吕本中身上。他指出,吕本中《外弟赵才仲数以书来论诗,因作此答之》诗用“明珠走盘”来比喻代表诗歌最高境界的“活法”,而此诗中与之并列出现的还有“中箭筈”这一意象。这可以视为和“箭锋相直”类似的情形,都表现出超人的力量和技巧, 强调自然无意的境界。得到“活法”的诗歌就如达到最高境界的箭,能够射穿任何目标,具备“超越力量的力量”。浅见教授表示,惠洪的文学理论与江西诗派的“活法”论有着深厚的关联,这也是他接下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五、交流与讨论
讲座结束后,浅见洋二教授对同学们的提问一一耐心解答,周裕锴教授、吕肖奂教授、李瑄教授等就讲座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内容涉及“禅宗诗学与佛法慈悲”“禅宗机锋与酬唱诗歌” “唐宋恐怖诗学与密宗”等多个方面。浅见教授严谨的治学方法和开阔的研究思路使在场师生深受启发,他对诗学谱系的溯源梳理为同学们演示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示范。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