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合作交流 > 讲座信息 > 正文

【中华经典与俗文化讲座系列】郑阿财:敦煌文献研究发展的外部拓展

发布时间 : 2024-10-22 11:20    点击量 :

2024年9月27日上午,郑阿财教授应邀作“敦煌文献研究发展的外部拓展”主题讲座。讲座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526会议室办,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所长何剑平教授主持讲座。

郑阿财,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讲座教授、台湾南华大学敦煌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讲座伊始,郑阿财教授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及敦煌学成为一门国际新兴显学谈起,并强调以敦煌为基础,关注整个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古文献价值。针对敦煌文献研究如何进行外部拓展的问题,郑阿财教授结合相关研究实例进一步展开阐述。

一、在“以敦证唐,以唐考敦”的研究基础上,利用新材料进行上推下探, 左拢右揽。关注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处于相近时期所出土的居延汉简、吐鲁番文书、黑水城文献等其它出土文献,并注意到日藏相关汉文文献,尤其是其中大量唐写本的价值。以简帛文书为例,1993江苏连云港尹湾六号汉墓所出土的 《神乌赋》是一篇亡佚两千多年的汉代俗赋。将其与其它已知相关文献(如敦煌写本《燕子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可以梳理出敦煌俗赋的发展源流;针对相关主题,可以将日本、越南等地的相关内容文献材料纳入研究范围,探究中国的文学在历史上如何辐射周边各国。

二、近一个世纪以来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三大新兴学科:敦煌学,吐鲁番学,西夏学。三者彼此相联系,文献可互証,形成新的学科群。

(一)敦煌文献与吐鲁番文书

吐鲁番文书依其性质可粗略分为公文书、私文书、古代经典著作、宗教文献等,这些文书不为流传而流传,真实保留了现实生活的原生态模样。郑阿财教授举了如下例子来说明敦煌文献与吐鲁番文书的相互联系:敦煌文献抄造佛经发愿的题记中,多次出现“五道大神”的形象,后来在吐鲁番文书的相关《随葬衣物疏》中发现23件内容有“五道大神”,结合石刻、壁画等内容进行考察,这一形象的出现与流传是佛教信仰文化进入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一大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一现象的研究窥探佛教与中华文化的融合路径。

(二)黑水城与其他西夏出土文献的连结

郑阿财教授以西夏文《经史杂抄》对敦煌本《新集文词九经抄》的继承为例,通过比对二书对《尚书》等经典内容的引用可以得出完全相同或近似的有 173则。历史上西夏王朝长期以来借助汉字作为书写阅读工具,《经史杂抄》则是以《新集文词九经抄》汉文写本为基础摘译而成,且具有编者的编纂意识,其影响可延伸至明代《明心宝鉴》。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考察,我们可以梳理出 《新集文词九经抄》这一蒙书的传袭脉络。

(三)西夏对唐宋《杂字》类蒙书的接受与传承

郑阿财教授详细介绍了《开蒙要训》《俗务要名林》《杂字》等蒙书的文献流传情况,并指出这些蒙书的特色与价值在于:1.歌括式蒙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2.综合识字与庶民用字双轨并行。3.分部立目小类书式杂字的萌生。4.收录词语的多寡因时地而增删。敦煌与西夏文献在中国杂字发展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在讲座交流环节,同学们与郑阿财教授积极互动,就日本所藏古写经与敦煌写本的区别及利用方法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最后,主持人何剑平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总结,强调了了解历史和熟悉传世典籍文献是从事研究必具的知识储备,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要扩大学术视野,在研究过程中关注前后相同主题文献的系连等问题。

图文: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黄辰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