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合作交流 > 讲座信息 > 正文

【中华经典与俗文化讲座系列】张廷银:地方志资料的文学研究空间

发布时间 : 2024-04-27 20:49    点击量 :

2024年4月19日9点,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张廷银教授应邀作“地方志资料的文学研究空间”主题讲座。讲座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311会议室举办。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谢谦教授主持讲座。

主讲人简介

张廷银,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方志所见文学文献整理研究”首席专家。著有《魏晋玄言诗研究》《方志所见文学资料辑释》《族谱所见文学批评资料整理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若干。


张廷银教授从对地方志资料整理和研究的实际经验出发,通过生动详实的例证,指明了地方志资料对于认识地方文化的运行机制和地方文学的发展轨迹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了解文学经典化的民间历程和文学文本的多样化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是开拓文学研究空间的有益途径。此次讲座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一、地方志资料的独特价值、利用与研究

讲座开端,张廷银教授回忆了自己关注地方志资料的缘起,提到了老师以及任继愈先生对自己的影响。其后,张廷银教授主要从历史、自然、人物、文化等角度,介绍了地方志的独特史料价值。同时,张廷银教授也关注到了地方志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地方志是地方官员的成绩册。“地方志中包含着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甚至还能看到流寓文人及其他文化名人与当地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者可以从地方志资料中得到诸多启发,故而,对地方志资料的研究和利用空间还较大。在张廷银教授生动的讲述中,地方志资料的独特价值以及大致的研究方向得以阐明。

二、地方志资料的文化研究空间

地方志资料可以从诸多空间去切入和关注,张廷银教授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空间:

其一,了解地方的自然、人情及地方文化的运行机制。张廷银教授认为可以透过方志中的诗文,尤其是写景诗文,发掘不同地区所独具的审美意义。如从《广宗县志》中《宗城八景》:“苟能现前取足,恒景顿成异观,故不必探九嶷、陟五岳而后快登临之美也”之语,可以发现八景诗的化平常为异常。同时,地方志还保存了大量和戏曲有关的资料。

其二,了解地方文学创作实绩、比较分析各地文学发展程度。张廷银教授指出,当前方志中收载的地方艺文数量极其庞大,这些地方艺文与已经被揭示的诗文一起,可以完整地体现中国文学创作的全貌与实况。再者,中国各地方文化发展的水平是很不均衡的,通过对方志中各地诗文的全面整理,可以描画时间跨度和作者构成更加宽广、脉络线索更加清晰的文学地图。

其三,提供文本对比。张廷银教授关注到《敕勒歌》通行文本中第三句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一句既不符合中国民歌的特点,也与全诗的语句结构不一致,而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胡应麟《诗薮》、锺惺《诗归》皆作“天似穹庐盖四野”。张廷银教授便从此诗传播的民间渠道出发,利用雍正十一年《朔平府志》和雍正十三年《朔州志》所载的“天似穹庐盖四野"一句,证明了“天似穹庐盖四野”乃是采用的民间歌谣习用的“三三七字“句式。

除此之外,地方志资料还对编纂真正的地方文学史以及探求文学经典的民间传播与传承过程有着重要作用。张廷银教授谈到,以往研究文学史的各种问题包括探讨文学的接受与流播, 主要关注主流的比较显赫的层面,而支流的比较隐微的方面则基本上被忽略和屏蔽了,因而所谓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其实是很不全面的。通过地方志资料的补充,则可以使文学史的编纂更为完整。

三、使用地方志资料应注意的问题

张廷银教授一方面强调了地方志资料的重要价值,一方面也语重心长地叮嘱大家在使用地方志资料时不可轻信盲从,尤其是资料中的名人名作。其次,异于常见记载的资料,一定要结合更广泛的资料,进行更仔细的分析鉴别。最后,张廷银教授指出,供文是出彩点,也有可能是陷阱。如《陆士衡文集校注》从《钦定热河志》中收辑陆机佚诗《赠弟士龙》。陈尚君经过研究则认为,此诗乃乾隆皇帝模仿江淹《杂拟》三十首之例所作拟诗中的一首。

张廷银教授最后谈到:“做研究在方法上要有一定的讲究,按照科学的方法去进行,我们才能够达成真正的目的。”

讲座交流环节,张廷银教授与在场师生展开了互动。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谢谦教授对张廷银教授的到来表示感谢,并举出亲身经历的例子佐证了张廷银教授关于使用地方志资料时要注意甄别的观点。张廷银教授的讲座娓娓道来,例证详实,讲述生动。张廷银教授也耐心地回答了每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在场的各位同学带来了极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