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3日下午,武汉大学曹建国教授应邀作题为“谈谈《诗》类出土文献研究的几个问题”的主题讲座。讲座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311会议室顺利举办,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冬梅任讲座主持人。
主讲人简介
曹建国,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及出土文献研究与教学。在《文学评论 M 哲学研究冰文艺研究》《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出版专著《楚简与先秦<诗>学研究》《天地之心:诗纬研究》等。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谈谈<诗>类出土文献研究的几个问题”。
曹建国教授指出,《诗》类出土文献丰富,内容涉及《诗》本、论《诗》、引《诗》、拟《诗》、《诗》乐等,材质涉及金石、简帛及纸等;数量大,仅竹简《诗》本就有6种;时间跨度长,从先秦到唐五代;价值巨大,为古书形成、文本经典化等研究提供了最为丰富与直观的第一手材料
目前学界在《诗》类出土文献整理及其研究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在《诗》类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诸如早期《诗》的书写、《诗》本生成,《诗》学与诗学阐释、经典化研究等诸多方面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目前这一领域仍有待深入研究的空间。
《诗》类出土文献整理方面,例如《诗》类出土文献的整理成果都是单一材料整理,并且偏重于简帛与敦煌写本,缺乏整体性整理成果。
《诗》类出土文献研究方面,由于新材料不断涌现,学者追逐新材料而疲于奔命,许多材料缺乏最新整理成果,尤其缺乏沉潜式式研究成果。
众所周知,《诗经》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永恒的文化价值,影响巨大而深远。以往学术史对《诗经》的早期书写、文本生成及其流变等问题已有丰富的研究,《诗》类出土文献的大量出现更加激发了学者的讨论热情。但中外学者在早期《诗》本生成与流变、价值生成与承传等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与此同时,碎片化文本研究居多,重大的文化建构性意义关注较少。
在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方面,我们还需要不断创新,要能兼融文献实证方法与文化理论方法,结论也需通变,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达成整体性共识较少。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证方面,我们不能预设出土文献的权威性。
讲座交流环节,同学们与曹建国教授积极互动,进行了深入交流。最后,李冬梅教授总结说,曹老师的讲座就诗经问题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让我们对诗经文献有了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