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合作交流 > 讲座信息 > 正文

【中华经典与俗文化讲座系列】钱志熙:吟咏情性的理论与变风变雅的传统

发布时间 : 2023-11-28 22:05    点击量 :

2023年11月2日,北京大学钱志熙教授应本所邀请作题为”吟咏情性的理论与变风变雅的传统”的主题讲座。讲座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09教室举行,王兆鹏教授主持。

钱志熙先生是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古代文体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古典学平台负责人。兼任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钱志熙教授


钱志熙教授的讲座,从《毛诗•大序》“风雅正变”的理论出发,梳理中国古代诗歌“变风变雅”的历史源流,提出“变风变雅是中国古代文人诗的主流”。讲座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汉魏文人诗:崇正而实变

《毛诗》是以《诗经》为对象展开的说解理论,其实践应用则在文人诗的创作中。文人诗起于汉政衰废之时,相对于炎汉盛时的雅颂及韦孟等人以讽喻为主的雅诗,按照《毛诗•大序》 的理论框架,可以视作王道衰、礼义废后的一种变风之作。东汉中晚期至西晋相当于文人诗传统确立的时期。其时的诗歌,无论是乐府诗、建安诗还是西晋诗,本质上都是变风之作。但就观念而言,“诗言志"仍是魏晋文人首先据以自处的观念,他们还未根据其变风变雅的创作实际,主动调整到”吟咏情性”的观念上来。

二、东晋至齐梁:从"吟咏情性"到绮靡流荡

从东晋玄雅独盛,到晋宋抒情风气的再度兴起,实质也是一种由正至变的发展过程。南朝诗风之“变“较之毛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沦于绮靡之态一一这实质上是失去了吟咏情性的原则,因此严格来说不能算是变风变雅。中国诗歌史上的“诗道”问题,正是由于从变风变雅开端的齐梁型诗歌最终走入了繁缛而性情匿的“风雅道丧”。因此,探索并振兴“诗道”就成为了落在唐代诗人的任务。

三、唐代诗人对风雅正变的认识与实践

唐代诗人的主流诗论重新提出《毛诗•大序》的整个体系,即教化之助与情性之咏并举。尽管在正统诗教观的影响下,当时并不以吟咏情性的变风、变雅之作为最理想的诗歌,但其诗学的核心目的实为抵达《毛诗•大序》中“国士”们吟咏情性的变风变雅之作。唐诗的成就亦在以情性为诗的变风之作。

四、宋人的情性论与宋诗的变雅性质

宋代所提倡的性情说,较之唐的情性、性灵之说,存在一个明显的现象,即情性范畴中 “理”的因素的增加。钱志熙教授以黄庭坚为焦点,透射出宋代诗学的情性之说及宋诗的变风变雅性质,并提出:虽然《毛诗•大序》“吟咏情性“说事实已经包含着一种以情性为诗歌本体的意义,但是这种意义的真正确立,却是经过南朝、唐的发展,到宋元明时代实现的。

五、王朝政治的循环规律与诗风的正变

钱志熙教授认为,《毛诗•大序》还部分地揭示出王道政治与风雅正变间的关系。一个王朝刚刚兴盛的时候往往都有正风正雅,而王朝的衰落往往是变风变雅之时,这一点通过考察唐、 宋、元、明、清的诗歌发展情况可以得到证明。

讲座交流环节,钱志熙教授与在场的老师、同学们就“正风正雅”与”变风变雅”的界定及其中抒情要素的占比、《毛诗•大序》的理论来源及"言志"与“抒情”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讲座结尾,主持人王兆鹏教授指出钱志熙教授的讲座首先在方法上对同学们有两点启示。其一,寻源溯流:在理论观念和创作实践的互动中探寻”吟咏情性”的源头及变化。其二,比较法:“吟咏情性“和“变风变雅”是在与之相对的 “正风正雅”的范畴中演变出来的。在文学研究中,正因研究对象往往处于主流与非主流、显与隐的参照关系中,所以善于运用横纵比较有助于还原其在文学史中的真实状态。其次在观念上,《毛诗•大序》的产生基于《诗经》的创作实践,这启示同学们:在做文学理论研究时既要受到西方思维方式的影响,又要基于自己的文化土壤及创作实践提出相应的话语。最后,王兆鹏教授呼吁同学们“转益多师”,充分学习他人的思维和方法,以有裨于自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