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丁淑梅教授做了非常精彩的学术总结。与其说是完成时态的“总结”,不如说是将来时态的“展望”和“指引”,具有学术含量和学理深度。前面几位年轻的学者也高度概括了几个小组的论文成果。虽然只有五分钟,但都高度浓缩地报告了本小组的论文,让我们在短时间内了解到每个小组论文的要点和亮点。谢谢大会总结的丁淑梅老师和代表小组汇报的三位老师。
我还要感谢与会专家对本次会议、对四川省古代文学学会筹备会的大力支持。没有大家拨冗前来共襄盛举,我们这个舞台很难有精彩的演出。我要特别地感谢几位,一位是赵义山教授,从去年学会筹备开始,他给予了多方的指点。他在三月份和丁淑梅教授联手成立了散曲学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都手把手地给我指点,学会应该怎么申报、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感谢曾明校长,为了参加本次会议,他调整了参加教育部教学评估的行程,原本学校内部安排了博士生开题报告,他也做了调整。这让我非常感动。感谢杨玉华副校长。他原来也有安排,后来推迟了所有事务,前来参会。正因为有了这些学者的大力支持,我们这次会议才能圆满顺利地进行。感谢徐希平教授,除了发起和筹备过程中的种种支持,他还赞助了昨天晚上喝的美酒。酒虽然不是他家的,但是是他拉来的。没有他,我们昨天晚上就没有美酒喝,“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宴”,所以要特别感谢他。当然,还要感谢孙尚勇教授和王冉老师以及整个会议团队,因为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和精心安排,我们的会议才能够顺利地进行。
下面重点说说学会的事情。先讲我们为什么要成立四川省古代文学学会。
要说明为什么成立学会,又需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开会,因为,开会是学会的主要任务。开学术会议,有四大利好:
第一,开会可以推动学术进步。每一次学术会议都围绕一个主题来探讨学术问题,若干的主题合在一起,就可以逐步推进学术的深化发展。刚才丁淑梅教授很好地总结了我们这次会议是怎样跨界推动学术进步的。从学者的角度来说,其实也有助于我们自身的进步。不开会,我们可能就不写这次会议论文了。刚才徐希平教授说,如果不是这次会议,他的这篇文章可能不会写,至少时间上要延后。回顾我这一辈子写的论文,有一半的论文是为参加学术会议而写的。要去开会,不能不带论文。写会议论文,就要写篇像样的论文,以展示自己的学术实力。这就促进我们个人的学术进步。多位学者联合起来,形成学术共同体,也就推动了整个学术进步。
第二,是提升学术自信。开幕式上曾明校长说,我们成立学会,是为了提升文化自信。确实,巴蜀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我们要像高举巴蜀文化的旗号那样,打造“巴蜀学术”名片。巴蜀文化、巴蜀文学,名扬海内外,我们也要不断扩大巴蜀学术的影响。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一代有一代的学术,一地也有一地的学术。刚才潘殊闲教授也提到,巴蜀学界先后出现了很多卓越杰出的学者,我们要把巴蜀学者凝聚成一个共同体,彰显巴蜀学术的实力,走出四川,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提升我们的学术自信和影响力。
从个体来讲,特别是年轻的学者来参加会议,论文得到前辈同仁的认可,也能提升自己的学术自信。如果觉得自己的论文和其他学者相比还有差距,也由此可以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我博士毕业以后,每年发几篇文章,在自己学校里感觉还不错,可是一旦出去开会,看到同辈学者又发表了很优秀的成果,我立马就感觉到有压力,需要继续打拼,这样就可以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提升自己的学术自信。
第三,是拓展学术视野。我们不开会,也可以读别人的著作,读人家的论文。但是,我们每个人读书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范围,也可以说是局限。我知道的、我感兴趣的著作、论文就关注阅读,不感兴趣的、不在我关注视野内的那些成果,我们就不会阅读。而学术会议上,有来自不同研究方向、学术专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上午五场大会学术报告,就是跨文化、跨地域的,有研究域外传播的,有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和地域文化的,从不同的面向拓展了我们的学术视野,启迪了我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参加学术会议,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丰富我们的认知,开拓我们的眼界。还有,我们平时读论文、读著作,只能看到最终的研究成果,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研究思路是什么,在论文著作里头是看不出来的。而在大会报告、小组交流的时候,作者往往会讲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是怎么样来组织剪辑材料、怎样写成文章的。平时我们只能看到赵义山教授主编的分体文学史是什么样子,但他是怎样编成这个样子的,我们只有在他刚才所做报告中才能够了解到。所以,我们需要学术会议的交流。
第四,是扩大学术影响。常常有人会问开会有什么用。我们花了纳税人的钱来开会,是有实际意义的。我们来会议上发表论文,是给学术建设、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扩大研究领域、研究话题的影响,扩大学术群体和所在地区、所在单位的学术影响,同时也扩大我们个人的学术影响。让人家知道我在做什么、别人在做什么,促进学术信息的交流。虽然当今信息高度发达,但我们每个人还是一座信息孤岛,常常信息不对称,需要在大会上进行学术交流、情感交流。
也顺便提示一下,老师们在大会进行学术交流的时候,要注意交流、传播的效果。会议发言时用PPT,传播效果就比较好。不做PPT,光是口头讲,交流效果就比较差。做PPT,是对自己论文思路的凝练和概括,在十分钟之内把文章的精华亮点提炼出来,讲给别人听。如果不做PPT,只告诉大家论文在哪一页,别人既要听你讲座,又要看你的论文,就顾不过来。论文涉及的话题,有的很专业,甚至很冷门,不做PPT,别人不太明白你说的是什么,也抓不住你的思路。所以,我希望以后开会,无论是大会报告还是小组发言,大家都要做好PPT。这是扩大自己学术影响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我们提交会议论文,是要让别人记住我们的论文,不是提交了论文、有了投名状、拿到一张入场券就算完成任务了。我们每次来开会都要起到应有的作用、得到应用的收获。
特别是年轻老师,你发表论文,给前辈和同辈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就记住你了,知道你研究什么专题、研究什么领域。今后大家就可以相互支持,或者合作。一个学术共同体,彼此都需要相互支持,相互支持的前提是相互了解。
学术会议,既然有这些意义和作用,就需要不断开会。而不断开会,需要有人来组织和推动。有人会说,没有学会,我们各个单位也可以来组织开会。但是,各个单位自发的会议,常常没有连续性。如果由学会来组织学术会议,会议就有计划性和连续性,更有利于推动学术的进步。
我们四川,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大省,古代文学学会筹备群里已有四百多人,可是至今还没有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全国好多省份都有古代文学学会,周边的重庆、贵州、湖北以及湖南、河南、江苏等省市早就有了古代文学学会。我们四川只有单个作家的学会,如李白学会、杜甫学会、苏轼学会、司马相如学会等,但没有覆盖整个古代文学各个领域、各个断代的学会。所以,我们亟需成立古代文学学会,团结省内古代文学研究的同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我们筹备成立四川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完成前辈学人的心愿。二十多年前,四川大学的张志烈教授、四川师大的万光治教授等前辈,曾经倡议商量过成立学会的事宜,徐希平教授是见证人,当时他做教研室主任的时候就参加过相关活动。但有些事情的办成,需要机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当时的条件不成熟,所以一直延宕到今天才成立。
为了成立学会,我们开了三次预备会。第一次预备会是今年三月份在杜甫草堂举行,发起人有十四位。那次会议,对学会来说,是有历史意义的起点。为了表示对这些发起人的感谢和致敬,我来念一下十四位发起人的单位和大名:四川师范大学赵义山教授、汤洪教授,西南民族大学曾明教授、徐希平教授,西南交通大学罗宁教授,西华大学潘殊闲院长,杜甫草堂彭燕副馆长,西南科技大学孙纪文教授,西华师范大学郑海涛教授,内江师范学院梁明玉院长,四川轻化工大学万燚院长,四川大学孙尚勇教授和我本人。
我们开始是想作为一个纯粹的民间组织,学会名称后括注一个“筹”字,因为要申报成为一个正式的省级学会,常常要磨去几层皮。赵义山教授就深有体会。为了筹备古代文学学会,曾明校长放下校长之尊,自己掏腰包请有关人士吃饭,咨询申报学会的事宜。
申报学会需要有一个省级的主管单位。我们川大作为召集人来牵头申报,但四川大学不能作为主管单位,必须是四川省教育厅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做我们学会的主管单位。赵义山教授和丁淑梅教授发起成立的散曲学会,因为涉及创作,所以由省文联作为主管单位。我们学会的主要任务是学术研究,所以只能找省社科院作为主管单位。社科院为主管单位,有一些前置条件。
上周,我们跟艾莲所长的团队在杜甫草堂举行了第二次预备会,商定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作为学会的主管单位和法人单位,由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李昊研究员出任秘书长,负责学会申报工作。四川大学、杜甫草堂和西南交大各出一位副秘书长来负责提供申报材料。这三位秘书长分别由川大文新学院的专职科研秘书王冉老师、杜甫草堂的张月副研究员、西南交大的刘雯老师担任。她们三位都很能干,在会前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学会经省民政厅批准注册后,才有合法的身份。我们争取在2025年上半年注册成功,后续申报过程,仍然需要大家的鼎力支持。
再说说学会能干什么。学会的主要任务,是主办会议,这是最有显示度和凝聚力的事情。学会每年要主办一次年会,希望各学校、特别是成都以外地市的院校来主办年会。这样,大家可以到各个地市进行交流,各地也借机把当地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景观对外传播推介。学会是一个很好的学术和文旅推介平台。
现在各个学校都有学术交流、主办会议的指标任务。而学会主办年会,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把“省会”开成“国会”,也就是把省级学会开成全国性甚至国际性学术会议。这是丁淑梅老师和赵义山老师的创举。今年上半年举行四川省散曲学会成立大会,本来是省级会议,他们却开成了词曲比较国际会议。省级会议的补贴一般是五万元,全国性会议可以申请到十万元的补贴,如果办成国际会议,就可能有十五万或者二十万元经费的补贴。只要会议有三个国家的专家参加,就算国际会议。地方学校要主办一场国际会议不容易,有学会支持,邀请几位海外专家来参加国际会议,就不成问题,毕竟学会的学术资源比一个学校要丰富得多。主办全国性或国际会议,对主办单位的学科建设是有推进作用的。我们这次会议,本来是四川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的筹备会,我们把它开成了全国性学术会议,特邀几位省外著名学者来参会,作主题报告,既扩大了大家的视野,也提高了会议的层次。把省级会议变成全国性会议,不仅仅是为了经费,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术进步。
以前我在湖北省主办古代文学年会,都是由每个地市的学校轮流坐庄。从2000年到2020年,开了二十次年会。湖北省地市的高校也就十来家,轮过一遍后,又跟江西省古代文学学会联合,一年在江西开会,一年在湖北开会,变成了“江湖会”。咱们四川古代文学学会,今后可以考虑跟贵州、重庆等地联合主办会议,那样规模就更大,轮流坐庄的地方就更多。
学会,还要负责一件重要的、关乎学者实际利益的事儿,就是评奖。四川省社科奖的评选,除了学校推荐的通道以外,还有学会推荐的通道。如果我们变成了四川省社科联认可的学会,我们就可以作为一个特殊的赛道,来推荐学会会员的研究成果去评奖。学校评奖的指标名额都有限,我们可以通过古代文学学会来向省里推荐,就多了一些评奖的名额。
古代文学学会登记成功、成为正式的省级学会以后,还可以主持评奖。以后每次年会,都可以评选优秀论文奖。学会的优秀论文奖,对教授来说可能意义不大,但对于年轻的学者和在校的博士、硕士来说,获得加盖省级学会公章的优秀论文奖、优秀成果奖,还是有实际意义的。对评职称和相关评选申报,都是加分项。坐在前排的专家们都是各种课题、奖项、职称的评审委员,他们在评审时也是看重这类奖项的。
除了年会的优秀论文奖之外,我们还可以评选优秀成果奖。可以两年一次或三四年一次,把四川省年轻学者的优秀成果推选出来评奖,这既能提升学会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也能推动全省学术研究的发展。我参与的中国词学研究会,每次年会,都要评选优秀论文奖,另外每隔四年评选夏承焘词学奖。夏承焘词学奖,虽然不是政府奖,但因为盖了全国一级学会中国韵文学会的公章,是小同行评选出来的,还是蛮有学术公信力的,大家都很看重。
最后说说学会的组织架构。学会分会员、理事和会长、副会长三个层级组成。学会登记成功后,由会员选举出理事,理事们选举会长、副会长。凡是参加了这次筹备会的,或在学会群里填了会员登记表的,就是创会会员。前天填表的只有九十多人,今天上午填表的会员已经接受三百人,这个势头非常好,表明四川省古代文学人数众多,学会已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认同。欢迎大家联系介绍更多的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老师和在读研究生来报名参会。会员基数越大,学会理事的人数就可以越多,因为理事人数不能超过会员的三分之一。如果会员达到三百人,就可以选举一百位理事。有一百位理事,就可以设常务理事。常务理事不能超过理事人数的三分之一,这样就可以有三十多位常务理事。副会长人数,不能超过常务理事的三分之一。总之,会员的底盘人数越大,对上层机构的设置就越有利。至于理事、常务理事和副会长的人选,要等到学会成立以后再来选举确定。
因为申报学会时,需要提前申报理事候选人,所以,我们在第三次预备会上商定了理事候选人的条件:第一是自愿申请为学会会员的,才有被推荐为理事的资格。第二,在学术上要有一定的成果,副教授、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学者都可以成为理事候选人。第三,要考虑各个地区、单位人数的平衡和地区覆盖面。有些单位和地区,如果只有一个会员,那就不管是什么职称,都是当然的理事候选人。同时还商定,学会理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更新的,如果理事连续两年不参加学会活动,就自动退出。
学会申报材料中需要理事候选人名单。会后,我们将根据相关条件,一对一地跟有关老师联系,填写理事候选人表。填表过后,就是学会的创会理事。学会成立后想要成为学会理事,难度就比较大了,因为有指标的限制,需要选举产生。 后续的申报工作,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负责,三位副秘书长协助。
学会工作就汇报到这里。再次感谢大家对学会工作的支持!明年学会成立大会上再见!至于在什么地方,协商好后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