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合作交流 > 学术会议 > 正文

由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中国散曲研究会、中国词学研究会、四川省散曲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华词曲比较与文体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 : 2024-05-09 21:35    点击量 :

中华词曲比较与文体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综述


丁淑梅(四川大学)


2024322日至25日,中华词曲比较与文体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散曲学会成立大会在成都家园国际酒店举行。此次活动由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中国散曲研究会、中国词学研究会、四川省散曲学会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外八十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来自中华诗词学会、四川省散曲学会的词曲作家与会员一起参与此次会议。会议围绕词曲文学艺术的文体衍化、理论演进、文化内涵与当代传承等重要学术论题展开研讨。中华词曲比较与文体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还举行了四川省散曲学会成立大会,旨在以汇通古今、诗词曲乐联动、研究与创作并重的理念,进一步促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词曲研究创作的交融与深化。与此同时,会议力求为诗词曲研究者、创作者、传承者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打开新时代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新视域,开拓词曲创作研究传承、发展与繁荣的新局面。

 

开幕式现场



与会专家合影

开幕式由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席教授王兆鹏主持。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四川省散曲学会荣誉会长、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四川师范大学荣誉教授赵义山介绍与会领导和嘉宾。四川大学社科处副处长查庆致辞,他代表四川大学社科处对参加本次会议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本次学术研讨会是一次打破学科壁垒、文体壁垒、时代壁垒、研究与创作壁垒、高校与地方壁垒的崭新尝试,期待通过这次研讨会汇聚海内外学者的智慧,共同探讨中华词曲艺术的未来发展,并为中华词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搭建起更为广阔的舞台。四川省民政厅二级巡视员、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杨伟宣读四川省散曲学会成立批文。他强调,四川省散曲学会成立后,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担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等社会责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能动性。四川省文联常务副秘书长邓子强致辞。他指出,此次大会的召开将大力推动四川文学发展、理论研究与四川散曲创作传播,他希望四川省散曲学会加强党的领导,密切关注时事,充分调动并联合词曲研究者、创作者、传播者,提升理论修养和创作水平,在理论研究、文献整理和文学创作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王元勇致辞他指出了文史馆在巴蜀文化研究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中的贡献;认为散曲艺术已呈现出组织日益增多、脉络更加清晰、创作日渐丰富、活动多姿多彩、交流越来越广泛的可喜局面,并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张存寿致贺辞指出,四川省散曲学会的成立是中华散曲界的标志性大事,希望学会在省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立足四川,面向全国,推动散曲文化的复兴繁荣、发展创新。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蒋文涛致辞,他认为此次会议是一次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学术盛宴;四川师范大学将在学会建设发展中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在继承中华优秀诗歌传统、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推动学科建设上贡献力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傅其林代表学院向各位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并介绍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具有的独特优势与学术传统。他指出,本次会议是一次跨学科、跨领域的具有前瞻性的学术盛会,并表示四川省散曲学会的成立,有利于推动词曲研究与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最后,四川省散曲学会荣誉会长赵义山、会长丁淑梅为学会顾问颁发聘书并致答谢辞,表示学会将以学者引领、会员积极参与为宗旨,以诗词曲乐汇通的视野融古创新,力争为推进诗词曲研究与创作的深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做出颇有成效的探索和突破性贡献。

大会共收到八十余篇论文,来自美国凡萨大学、美国圣·彼得大学、新家坡莱佛士音乐学院、马来西亚拉曼大学、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大学、复旦大学特聘俄罗斯研究员等国际学者与词曲研究专家,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九十余名专家学者,以及中华诗词学会、四川省散曲学会的词曲作家与会员们济济一堂,共襄词曲比较与文体演进研究的盛举。

会议于323日上午、24日上午举行了四场大会学术报告,先后有18位词曲研究学者、古乐研究专家发表了专题学术报告。首先,围绕歌诗传统与古乐、曲谱流变的研究拓宽了词曲研究领域,如黄仕忠以《骷髅格》的研究对唐人曲谱的猜想、施德玉就曲牌的精粗质性与歌乐的发展形式之论、白宁对敦煌曲子词《柳青娘》的音乐研究、周秦关于昆曲宫调与模式的阐释、伏俊琏以S.2607+S.9931写本为例对关敦煌曲子词的性质极其曲子词来源的考究,都就此展开了颇富问题价值的推证与研判。其次,因应会议主题之词曲比较与文体演进的报告成为一大重点,如赵山林以金词过渡形态对词曲衍变与曲的艺术手法的例析,丁淑梅关于词曲衍化视域下的“急曲子”一议、傅宇斌探察“以曲衡词”与明末清初词风的扩容、曹明升再论清代前期从相混到相分的词曲之辨、陈水云就民国时期“词曲汇通”的两代学人与学术实践的探论、马来西亚学者林良娥对怀古词曲的生命意识与抒情模式的论析等,则不仅有问题专论,亦有词曲史发展脉络的清理与理论突破,显现出深广的文学史视野、多维的研究面向与前瞻性的研究理路。再次,涉及散曲新诗体、唱和、数字人文与词曲研究的报告颇有新意,如赵义山对古代散曲文化在解构中建构的另类诗体特征的思考,黄仁生提出的关于元明清散曲唱和演变的几个问题、徐永明论到的大语言模型与词曲的智能问答、郁玉英基于大数据比对就语汇棱镜中黄娥曲与易安词展开的文体、个性与闺阁之场的考察等,为学术理念更新、基于大数据的词曲文献库与史料库的开拓提供了研究实例。第四,域外学者的研究值得关注,如美国学者江岚以三部戏曲译本为例对译者、读者与中华经典外译的反思、美国学者都文伟讲到国音与方音在朗诵诗词曲中的异同特征、新加坡学者蔡曙鹏就新加坡潮剧传承现状与未来走向的思考,都为本次会议带来中华文化国际化传播与诗词曲艺术域外流传的新景观、新动态和新解读。四场大会报告的主持人康宝成、黄仕忠、刘祯、诸葛忆兵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生发和延伸性对话,带来更多的学术启迪和高屋建瓴的学术史的宏观观照。四场大会报告的评议专家许建中、高峰、沈金浩、伏俊琏、徐大军、李简、陈志勇、叶晔或就论题的思路、或就报告的角度、或就阐释的方式、或就持论的话语、或就推导的逻辑、或就学案的总结一一进行评点,精准犀利、言简意赅地指出报告的价值和存在的问题,在审思、追问、对论中深化了讨论。四场主持评议的专家珠联璧合、辨察识断,表现出激发学术生长点、前瞻研究动向的学者情怀和关切当下学术生态的思想者姿态。

323日下午,60余位与会学者分为四组进行了八场学术交流活动。第一组围绕“词曲衍化与文体研究”主题,就词曲演进与比较论、词曲个案与文体论展开研讨,其中《词曲在宋代宫廷娱乐中的交融与演变》《金元水调的传播与流变考论》《从明词应用功能之回归再论明词曲化》《“如贯珠”“善过度”——<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集曲「三十腔」音乐结构探析》《词曲同名牌调格律比较方法及意义探究》《明代南曲戏文“分出”体制的形成与戏曲史意义》《论曲学话语对明词评点的渗透——以明代词话品评东坡婉约词为中心》《再论词与画的换位问题——对题画词、诗余画谱、秘戏图词的交互考察》《论明人的词曲观念与明代词曲互动的发生》,分别对宫廷词曲音乐流递、明帐词流行、词曲牌调格律、戏曲声腔体制、词曲画互动、词曲观念交融等问题展开了特定角度的考察,提出了值得关注的新见,显现了词曲史汇通、词学曲学话语整合的研究新动向。而《论辛词之叹老》《宋徽宗崇道及词坛创作》《论厉鹗的散曲书写》《人物题咏与择调选择——以凌廷枢<红楼梦百咏词>为例》《身份措置与词曲变格——晚清文人江顺诒词曲创作差异论》《晏薛才调可同论——晏几道、薛论道笔下女性形象异同论》,则在词曲作家创作情志研究与创作异同比较上用力,反映出个案研究的深化和研究质料的更新。

第二组主题是“词曲理论与文献研究”,一是重于词曲文献考辨的论题多,如《家本秦人真将种——辛弃疾的家世与祖籍地考》《论元人散曲中的“黄冠体”》《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小戏》的编纂、价值和思考》《敦煌写本S.1441P.2838抄写研究》《醉白集》是最早的京剧选本吗——兼论早期京剧选本的戏曲史学价值》《十七至十八世纪安南本中国神传及其喃译改写本中的汉诗》《越南现藏中国汉文词文献总论》等论文,从作家籍地考证、散曲文类考辨、民间小戏编纂、敦煌抄本清理、京剧选本爬梳等角度和领域展开的文献整集与考论,颇见研究功力,特别是俄罗斯学者白若思、越南学者阮苏兰关于越南神传、喃译汉诗、越南汉文词文献的考察与体认,带来域外词曲流播与汉籍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思考。二是重于词曲理论的研究有分量,如以《词学的两次转向与上下同构》《传曲与传戏:元杂剧文本形塑的两脉》《“儒士”身份与正声“律曲”——元代“以曲取士”争论再认识》《明代散曲唱和综论》《晚明曲的观念变迁与内涵重塑》等论文为代表,展开词学格局、曲学文脉、元代取士与“律曲”关系、散曲唱和与曲观念嬗变等话题的讨论,发掘推证词学史、曲学史的理论与细节问题,提出了富有启发意义的创见,显示出研究者宏观视野的高位性与具体问题的针对性。

第三组以“词曲文学与文化研究”为主题。这一组关于多民族文学融合与诗词曲创作交流的研究为一大特色,如《书面与民间文学互动之范例——西夏<五更转>源流及最早作者伏知道创作简论》《汉文化接受视域下元代少数民族作家的散曲创作——以贯云石散曲对李白、杜甫、苏轼的接受为中心》《明代白族词人及其创作刍论》《立满族文化之魂:《白山词介》编纂研究》,分别关注了西夏及元明清时代的少数民族文学家与汉族诗词曲作家之间的因缘影响,及其创作成就、文献考辨与跨文体跨文化习染,揭示出中华文化多民族融通繁荣的历史与文学的悠久传统。而《“表里都峭”与“玲珑又剔透”——元代北曲作家再认识》《元散曲中的西湖歌咏》《关于元明清散曲唱和演变的几个问题》《清中叶士人的散曲观——以李斗为考察中心》《论清初科举讽刺杂剧<试官述怀>的创作特色》论清代杂剧《惜花报》中奇妙的时空交错迭加叙事》等论文,则以曲文学为底色,以曲文化为延伸镜像,铺展了曲家群体、曲咏风物、唱和演变、散曲观念、曲文学与制度文化等多维度的曲学史问题域。这一组还有一部分与会的硕博论文,如《直陈、转语、化声、旁评——论光绪刊本<沧桑艳传奇>的代言叙事》《物性·人性·情性:明清插图本《琵琶记》“秋千”意象研究》《论当代戏剧对乐府诗《木兰诗二首》“歌诗”性质的再造与重构》《历代玉箫戏中的相思痴病与情痴书写》《烈女、巾帼与侠妓——论<血影石>的叙事布局与排场构论》《<王粲登楼>的情志书写与生命境界》,显示了扎实的文本细读与专业研究实力。这些论题与其他组的硕博论文一起,作为研究生教育和学术训练的成果,得到评议专家的肯定。

第四组的主题是“词曲艺术与创作研究”。其中,以《以声乐为体的词曲文学的当代传承研究》《古谱歌诗在当代艺术歌曲创编中的融合与创新》《音乐科技赋能中华传统诗歌美学精神内核的当代传承》《新诗和散曲可以相濡以沫》《中国传统诗词曲的话语表达》为代表的论文,着意关注的是古今乐流变视野下诗词曲艺术的当代传承、话语转换与技术赋能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有益尝试,推进了诗词曲当代传承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而《黄峨与杨升庵散曲之比较研究》《散曲的继承与创新——浅析自由曲创作》《试论当代散曲精品创作的实践与方向》《读<元散曲通论>谈元散曲的创作》《应景亦可动心弦——赵义山「双调·折桂令 四川省散曲学会即将成立志感」赏析》《赤壁涛声与夔门壮浪的千年激荡——苏轼《赤壁怀古》与赵义山《舟过夔门》的文本细读与词风比较》等论文,则在具体创作层面,试着回溯传统、打通古今,为诗词曲当代创作提供借鉴经验与批评场域。可以说,这一组的论题,在打破学科壁垒、古今壁垒、文体壁垒的基础上,为诗词曲艺术的传统更新、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研究实例和探索路径。

324日闭幕式上,各小组代表对分组研讨做了学术总结与前景展望。沙先一指出,第一小组研讨有三注重与三深化。三注重是,一注重词曲比较个案研究,二注重词曲音乐属性研究,三注重词曲文本内部研究。三深化是,一深化了词曲衍化的学术内涵与新方法研究,二深化了词、曲、戏曲专门之学的研究,三深化了词画关系研究。曹明升指出,第二小组的专题研讨,一是显露出重视文献的优良传统,对词学史的重新审视和理论重构以及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二是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论者或就文献疑惑展开考问、或提出问题、引人入胜,或力图对老问题发出新见解,颇为耳目一新。三是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考论结合,论从史出,由词曲具体问题铺展到对更大的文人群体的考察。四是老辈学者以身垂范、中年学者开疆拓土,学术新锐锋芒毕露,将词曲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多洛肯指出,第三组的专题探讨很有特色,辽金元是对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时期,以此为视域关照诗文词曲的文体演进亦是题中之义,由此打开了词曲文学文化研究的两个层面:一是少数民族文人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理论,对汉语诗词曲理论的接受、吸收与转化;二是中华各民族文人间的交往交流带来的文学交融与互动,由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学理支撑。何希凡则指出第四组以当代词曲创作名家与后进词曲艺术研究者的交流,为打破词曲艺术与创作的文体壁垒、当代传承的壁垒提出了新的见解,并指出当今词曲活态传承与创作的缺憾,提示学者关注词曲创作如何应对历史的外部变动、坚守文学品格等当下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最后,四川大学教授王兆鹏对大会进行了总结,从学术史的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指出了本次研讨会意义所在。首先,在宏观学术史上,这是一次跨界融合的会议:七大融合体现在词学与曲学的融合、文学与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的融合、批评研究与创作的融合、文学与技术的结合、中外融合、各民族之间文学文化的融合、古今的融合;其次,这次会议也是一次继往开来的学术会议,会提出了很多新的话题和议题,比如词曲会通”“词曲之辨”“词曲一体”“以曲衡词词的曲化”“曲的词化文体以高行卑等问题,经过充分的讨论辩难,进一步开拓了学术的新方向,开启文体比较研究的新进程。再次,从微观角度来看,会议还体现在“三高”“三大”“三深”。“三高”指的是高龄学者引领、高端学者激励、与高效组织研讨。“三大”指的是既能小题大做又能高远鸿论的大视野、数字人文与AI赋能的大模型、思维方式、学术信息、学术进程上的大收获。“三深”指的是文献的深化、问题的深化、研究领域的深化。总之,在两天的会议议程中,宝刀不老的高龄学者、古代文学领域领军的高端学者与青年学人汇聚一堂,专家学者与词曲创作者一道就词曲之文体关系、理论问题、文献考辨、艺术源流、创作与当代传承等学术论题发表创见、对话学术、生发问题,既有传统学术视野的开拓、也有时下流行“大模型”的关注,在海内外学术思想的碰撞、融通、交流中启迪新思维和新的研究模式,极大地推动了词曲研究学术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