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日至3日,由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主辦的第八屆“東亞文獻與文學中的佛教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於成都家園國際大酒店召開。來自韓國、日本、中國大陸及中國臺灣、香港等30多所高校的70多位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
與會學者合影
開幕式由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孫尚勇教授主持,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項楚先生、東國大學朴永煥教授、廣島大學荒見泰史教授、四川大學社會科學研究處處長傅其林教授、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李怡教授、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所長何劍平教授分別致辭。
項楚先生表示:“很高興又有機會和各位歡聚一堂。”他指出:“佛教本是外來文化,在傳入中國的過程中形成了中國化的佛教,注入了中國文化的基因,被中國文化所接納和闡釋。中國佛教文化繼而傳入了周邊地區——日本列島、朝鮮半島、中南半島,也在不斷被周邊國家本土化,成爲了各國文化的一部分。這個過程就是文化傳播、交流、互動和融合的過程,見證了東亞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

項楚教授致辭
朴永煥教授介紹了“東亞文獻與文學中的佛教世界”國際會議的緣起和歷史,指出東亞各國文化深受佛教影響。本會議是東亞學者定期交流佛教文學與文獻的寶貴平臺。

朴永煥教授致辭
荒見泰史教授從個人學術研究實際出發,充分肯定了建立東亞研究學術平臺的意義。他希望本次會議能夠促進學者們對東亞文化的認識和研究,學界同仁能彼此交流分享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荒見泰史致辭
傅其林處長代表四川大學社會科學研究處向與會的專家和學者致以誠摯的問候。他指出中國俗文化研究所是我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在項楚先生的引領和前任所長普慧教授的建設下,中國俗文化研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本次會議不僅對建設中國俗文化研究所有著重要貢獻,也推動了東亞文獻與佛教文化的研究。

傅其林教授致辭
李怡院長向與會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對會議的順利召開表示衷心祝福。他提出佛教文獻與文學研究是中國俗文化研究所的特色,多位老師在此領域辛勤耕耘,碩果累累,已形成了學術品牌。這次會議將推動學界深入研究東亞文獻與文學中的佛教世界,必將成為一次難忘的精神盛宴。

李怡教授致辭
何劍平所長指出,通過以漢字爲載體的佛教在東亞各國廣泛流傳,東亞形成了共享的佛教世界。這是研究東亞文獻與文學的絕佳角度,本次會議可以打開學者們的研究視角。

何劍平教授致辭
本次大會設置兩場大會主題報告及兩場分組專題研討,60多位學者發表了精深的研究成果。首場大會主題報告由北京大學潘建國教授和四川大學顧滿林教授主持。


潘建國教授和四川大學顧滿林教授主持第一場大會主題報告
浙江大學張涌泉教授做了題爲“打造新一代敦煌變文全集”的報告。他認爲,從已刊布的敦煌文獻存在寫本收集不全、圖版缺失或清晰度不高等若干問題來看,學界迫切需要一部集寫卷、已有成果、高清彩色圖版的變文全集。《敦煌變文全集》的編撰耗時10餘年之久,是敦煌變文文獻匯輯、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張湧泉教授發言
北京大學陳明教授通過晱子三題,講述了睒子故事圖像及其所依託的文本類別、睒子故事圖像的敘事形式的異同、睒子故事圖像的文圖關係等內容。通過豐富的文本和精美的圖案,陳教授勾畫出了一些相似史料背後所隱藏的“交流”“接受”“變異”與“互動”的複雜圖景。

陳明教授發言
花園大學衣川賢次教授發表了題爲《究明己事》的報告,他以禪宗語錄爲例,指出“究明己事”是以某種方法直接體驗佛陀開悟時的體驗爲目標的禪宗思想。
衣川賢次教授發言
香港浸會大學陳偉強教授從佛教流派、佛傳文獻及典故、王勃的文學特色等角度,探討了宋本《釋迦如來成道記》的作者問題。
陳偉強教授發言
南華大學/四川大學講座教授鄭阿財介紹了日本正倉院章疏目錄等在敦煌文獻中的運用,提供了敦煌佛教文獻、中古漢文典籍考論研究的新思路。

鄭阿財教授發言
四川大學周裕鍇教授做了題爲“羅漢與梵志——關於《冷齋夜話》‘羅漢失隊’的解讀與校勘”的發言,從闡釋學、文本理解和解釋的角度,闡明如何正確恢復古籍文字原貌問題。

周裕鍇教授發言
兩場分組會上,與會者分別發言和交流。
第一組圍繞著“信仰與文化”議題展開,內容跨越佛教美術、醫療、政治、宗教、民俗等多學科。寶雞文理學院劉林魁教授深入挖掘了佛教疑僞經伏羲、女媧造日月說的內涵。安徽師範大學林生海副教授介紹了敦煌官私文書中所見大眾的佛教知識容度。何劍平教授討論了佛教影響下的龍信仰在朝鮮半島的傳播途徑以及和中國龍信仰的關係。紹興文理學院儲曉軍副教授詳析了敦煌285窟壁畫與河西墓室壁畫中伏羲、女媧圖像之間的關係。山東大學徐美德副研究員探討了印度佛教根本說一切有部律的六師外道及其學說。四川師範大學湯君教授介紹了西夏晚期的佛教與政治之間的複雜關係。西南民族大學尹邦志研究員討論了龍泉大佛與巴蜀彌勒信仰之間的關係。山東大學胡孝忠副教授詮解了饒宗頤歷史民俗學的三個維度。此外還有學者做了有關翁方綱、醫療、冥界觀的精彩報告。第一組學者們的報告範圍廣泛,視野開闊且方法多樣。

第一組會場
第二組的主要議題是“文獻與文學”,涉及內容西至敦煌,東至朝鮮半島、日本。武漢大學高文強教授闡述了佛教文化與齊梁輕靡書寫之間的關係。廈門大學林觀潮副教授探究了唐代黃檗希運禪師度母傳說。成功大學助理教授劉家幸探討了南源性派《鑒古錄》的成書與弘化。四川大學呂肖奐教授剖釋了入宋日僧視域中的神宗詩壇。福建師範大學楊祖榮副教授闡明了敦煌《維摩詰經》講經與論義中知識與信仰的構建。四川大學國威副教授研商了俊芿入宋與《律宗問答》的成書。江西師範大學李舜臣教授解析了清初黃檗宗渡日高僧與寒山的跨時空交流。浙江大學博士後李周淵討論了南宋後期北上平江府刊刻《磧砂藏》的福建刻工。山東大學李海濤副教授釋解了近代東亞佛教典籍交流與互動情況。其他學者做了有關劉禹錫、晚明文字禪、居簡、寒山詩等報告。第二組的學者既延用了傳統文獻學的研究方法,也採用了多元視角和新方法,提出了嶄新的學術觀點。

第二組會場
第三組以“傳統與語言”爲題展開了討論,涉及文論、文學、語言學等諸多內容。四川大學普慧教授和易斌博士生重申中國文學批評重要術語“神理”問題。陝西師範大學師海軍教授考察了李東陽的寺廟書寫、心態變遷及意義。孫尚勇教授以《七略·詩賦略》爲中心介紹了早期目錄學與政治文化之間的密切關係。浙江工商大學江靜教授揭示了宋日佛教交流史上的各類人物及其主要作用。四川大學計曉雲副研究員探討了敦煌寫卷中文本範式不同的講經文。四川大學譚偉教授詮釋了“乞食”“化緣”詞義發展與佛教中國化與世俗化之間的關係。顧滿林教授分析考論了《法華經·受決品》中的“天見人人見天”。四川大學李瑄教授闡明了清初移民僧的“報慈”書寫與社會權利。西北大學楊遇青教授以“忠義菩提”考論了錢謙益晚年的佛門交遊。四川大學王長林副教授闡述了文本校勘與字詞訓釋相結合的禪典文獻研究方法。第三組論文緊扣主題,文風嚴謹,論證嚴密。

第三組會場
每位參會者發言後,各位評議人及時予以中肯的點評。本次會議的另一個亮點是,爲參會的博士、碩士生提供發表成果的機會,並爲其專門安排相關專家評議。評議之後,學者、聽眾自由討論,深化論題,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第二場大會報告由武漢大學高文強教授、西南民族大學尹邦志研究員主持。

高文強教授與尹邦志研究員主持第二場大會報告
銘傳大學梁麗玲教授發表了題爲“佛教高僧塑像的聖化現象”的演講,以傳記、燈錄、塔銘、寺志等佛教文獻中的高僧塑像聖化現象爲對象,分析了高僧塑像的類型與方式。

梁麗玲教授發言
朴永煥教授以佛教史學家閔泳珪所藏本爲中心,回溯了閔泳珪先生與胡適先生在哈佛關於佛教文化的交往歷程,剖析了哈佛燕京圖書館藏韓國佛教貴重本的傳來過程與其特徵。
荒見泰史教授從敦煌文獻S.5639上所見的“馬鳴菩薩”出發,分析了唐朝末年馬鳴菩薩信仰與養蠶神之間的關係。
政治大學楊明璋教授以“論唐五代俗講中的‘說緣喻’”爲題,分析了唐五代講經文、變文、因緣中的“說緣喻”意涵。

楊明璋教授發言
閉幕式上,四川師大崔立國、成功大學劉家幸、四川大學王長林分別介紹了三個組的研討情況。

崔立國助理研究員小組總結

劉家幸助理教授小組總結

王長林副教授小組總結
陳偉強教授對本次會議做了學術總結與展望,指出大會參會人員來源廣泛,報告以佛教爲中心,也兼論其他內容,各具特色,各展所長,思想活潑。陳教授倡議與會者發揚本次會議精神,加強跨領域和比較研究,期待更蓬勃的發展。
會議主辦方何劍平教授對本次會議做了進一步總結,向線下線上的與會者及現場旁聽者、會務人員表示了衷心感謝,並宣佈本次大會正式閉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