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合作交流 > 学术会议 > 正文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成功主办东亚汉文献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 : 2022-08-08 10:19    点击量 :

2021年10月30日至31日,由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主办的东亚汉文献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圆满召开。来自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学习院大学、广岛大学、东北大学、爱知学院大学、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韩国东国大学、韩国南首尔大学校和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温州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台湾南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五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受新冠疫情影响,本次会议采用线下线上的方式同步进行。

10月30日上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弘教授主持了会议开幕式。四川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傅其林教授与四川大学杰出教授、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项楚教授亲自莅临现场致辞,日本学习院大学王瑞来教授、韩国东国大学朴永焕教授与台湾南华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郑阿财教授分别在线上致辞;随后,张弘教授发言,对以上致辞专家及与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

图片

开幕式后,会议进入主题发言阶段,由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罗鹭副教授主持。日本庆应义塾大学高桥智教授作了《日本江户时代(17-19世纪)出版文化上的清代考证学之影响》主题发言,通过日本江户时代翻刻清朝校勘学书籍的情况,论证清朝校勘学对日本江户时期学界的影响,又通过阮元《十三经注疏》吸收山井鼎《七经孟子考文》的校勘方式这一例子,阐发日本校勘也影响了中国学界;韩国东国大学朴永焕教授作了《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藏的高丽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流通现况探究》主题发言,通过《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尾的墨书与日本调查金刚院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记录等线索,推定《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是在1428至1444年之间从朝鲜流传到对马岛,然后从1943年至1963年12月30日之间从日本流通到美国;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作了《越南汉籍刻本的字体变迁——以所见18-20世纪古籍实物为例证》主题发言,梳理出18世纪初到20世纪上半叶越南汉籍刻本中汉字字体的变迁大势,并在与清朝刻本字体比较的基础上,推考了部分字体在越南出现的原因;台湾南华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郑阿财教授作了《中国杂字类蒙书在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传播与影响——以日本为考察中心》主题发言,先论述《杂字》的起源与蒙学杂字书的发展,再考察此类书籍在日本的流传与仿作,特别分析了日本仿作名著《杂字类编》;四川大学雷汉卿教授作了《日本禅籍抄物俗字札记》主题发言,论述禅籍抄物的俗字之两种意义,其一有助于大型字书的修订与完善,其二可以通过俗字认识汉字简化的历程。每位发言人报告结束后,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日本庆应义塾大学高桥智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刘玉珺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林生海教授、四川大学周俊勋教授分别与发言人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和交流。

图片

10月30日下午,会议进入分组讨论阶段,共分两组,每组分两场先后进行。第一场第一组由复旦大学古籍所石祥研究员主持,浙江工商大学江静教授、南京大学卞东波教授、郑州大学王连旺副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李舜臣教授、四川大学罗鹭副教授和丁淑梅教授分别围绕日藏宋元禅僧墨迹、日藏元代诗僧释英《白云集》、东坡诗抄物与日本五山汉文学、日藏明初诗僧释守仁《梦观集》、日藏宋元明诗选本《鼓吹续编》、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藏清末四川俗曲唱本的受众指向等主题探讨了日本藏汉文献与宋元明禅籍的相关问题。第二组侧重于高丽与朝鲜汉文献的研究,由四川师范大学汤洪教授主持,四川大学王彤伟教授探讨了高丽汉语书面语的语言特点;四川大学吕肖奂教授与四川大学黄勇教授从宗教角度切入,分别论述了高丽华严宗与道教堑城坛、堑城醮;韩国南首尔大学校刘婧助教授与南通大学贾捷副教授则分别考察了朝鲜时期《虞注杜律》的传入和申光汉对楚辞的受容。

第二场第一组由武汉大学吴光正教授主持,温州大学王小盾教授、吴云燕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刘玉珺教授、常州大学薛欣欣老师、四川大学萧龙博士、四川大学谭伟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陈宪良老师、四川大学李瑄教授分别从琉球古文书与汉籍的流传、越南使臣冯克宽、荻生徂徕对王世贞经学思想的发现及改造、纪末茂《临水观鱼》对张正见《钓竿篇》的改作、藏胞衣习俗及语词、外来植物的文化衍变、“遗民僧”的概念辨析等议题来考察东亚汉文学与文化交流;第二组由四川大学雷汉卿教授主持,安徽师范大学林生海教授、四川大学刘郝霞老师、浙江财经大学徐键老师、兰州大学杨刚老师、日本爱知学院大学高桥早纪子教授、四川大学顾满林教授、四川大学国威研究员主要以敦煌文献与佛典为基础,探讨了敦煌文书S.6223的定名问题以及流散日本的敦煌文献缀合与真伪、唐代敦煌高僧法成讲经制度、敦煌相书“相私处”、佛教图像学、汉文佛典中的“忏悔”与“忏”“忏摩”、唐代大觉律师《行事钞批》等问题。

图片

10月31日上午,会议第一阶段依然分两组讨论,第一组由四川大学李瑄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周俊勋教授、河南师范大学张富春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李思弦老师、四川大学张勇教授、四川大学李果副教授、武汉大学吴光正教授、江南大学颜庆余副教授分别作了有关《孟子》《文选》、李商隐佚诗、山谷诗法、元代道士张雨诗词创作、明人诗集编次的研究,涉及诗学、语言学与文献学等多个学术领域;第二组由安徽师范大学林生海教授主持,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松尾恒一研究员、四川大学杨茗羽博士、日本东北大学斋藤智宽教授、宝鸡文理学院刘林魁教授、台湾政治大学杨明璋教授、四川大学孙尚勇教授、四川大学张朝富副教授分别作了有关佛教东渡日本及其与护国的结合、从扶乩诗到《桃蕊编》看感应神通与日本黄檗宗的初建、从“眉须堕落”和“不惜眉毛”等疾病形象看中古佛教思想的演变、从《玉烛宝典》看中古佛教的三圣东化说、辽代秘藏《杂抄》与《阿弥陀经》《华严经》讲经文、佛经故事新论、初唐释法雅募僧兵研究的报告。

第二阶段是主题发言,四川大学孙尚勇教授担任主持人,日本学习院大学王瑞来教授、复旦大学古籍所石祥研究员、日本广岛大学荒见泰史教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何剑平教授分别作了《“礼失而求诸野”——略说被中日两国学界忽视的和刻本汉籍研究价值》《签条与封面:书籍史与印刷史的考察》《风神雷神像与千手千眼观音》《从吐番统治期的敦煌看〈维摩诘经〉的讲经僧与佛教论义及讲经文的关系》的主题报告。卞东波教授、王瑞来教授、吴光正教授、荒见泰史教授分别与发言人进行了交流。

第三阶段是闭幕式,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何剑平教授担任主持人,成都中医药大学陈宪良老师、浙江财经大学徐键老师分别代表第一组和第二组进行了总结和汇报,随后武汉大学吴光正教授、日本广岛大学荒见泰史教授分别代表现场参会嘉宾和线上参会嘉宾致辞。

此次会议,中日韩名家和中青年学者济济一堂,从多个视角展示了历史上东亚汉文献的传播与各国和地区之间密切的文化交流,相信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能对东亚各国学者的学术交流与东亚文献研究产生积极影响,也将为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搭建广阔的平台、开拓崭新的局面。


(李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