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饮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3年10月17至19日,为期三天的第八届“中国饮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华西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隆重召开。第八届“中国饮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由财团法人中国饮食文化基金会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主办,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类学系、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和四川省民俗学会协办。
研讨会有来自包括中国大陆、港台、美、英、日等在内的12个国家和地区的许多知名学者参加,以“中国饮食文化溯源——饮食原料生产研究”为主题,从考古历史、社会经济、族群交流、生态环境、生产技术四川特殊原料溯源和黄豆与黄豆食品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是历届会议中首次将原料生产及相关问题作为主题,而且课题中的“四川特殊饮饮食原料溯源 ”、“豆类食物的应用与历史源由 ”和“巴蜀饮食文化及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成为本次会议的亮点。会上宣读讨论了36篇论文,并提供中、英、日三种语言的同声翻译,体现出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国际性和重要性。
10月19日下午第八届“中国饮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谢和平校长、文学与新闻学院曹顺庆院长和财团法人中国饮食文化基金会翁肇喜董事长致的闭幕词中落下了圆满的帷幕。
“中国饮食文化基金会”所主办的“中国饮食文化研讨会”前后已经举办了7届,研讨涉及的范围比较宽广,从饮食文化特性、饮食风俗与养生、饮食营养与科技,以及饮食变迁、全球化趋势及国际交流与创新等。其间虽有论著涉及饮食原料问题,但从未以中国饮食原料生产及相关问题作为主题。因此基金会选定“中国饮食文化溯源——饮食原料生产之研究”为本次讨论会的主题,从考古历史、社会经济、族群交流、生态环境、生产技术等方面邀请中外学者共同进行研讨。
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人类学家Jack Goody做了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的主题报告。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生做了深度的探讨和总结,对于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将提供反思和创新的空间。来自法国的Eric Tromert教授对敦煌地区的谷物加工和黄俊杰教授对《孟子》“七十者可以食肉”进行了历史的探讨。香港中文大学吕日丹教授从确凿的考古证据出发论述了华南西部全新世早中期由采集到生产的历史过程。陈为华和江荣吉教授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分别阐述了新石器时代和整个中国的饮食发展,揭示经济与饮食文化的关系。在族群交流中王思明教授对美洲作物引入中国的途径和在中国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给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王仁湘等对历史上的“胡食”之风进行了追述。此外,生态环境、生产技术等课题上许多教授做了精彩的发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建华教授的论文对川菜中的豆腐宴进行了学术考察,提出了川菜豆腐的国际化问题,引起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对于推进中国豆腐的产业化或推动中国菜的国际化进行了理论的探索和思考。
研讨会选定在四川成都与四川大学合作是有其原因的。翁董事长在开幕式的致辞中提到这一点。四川向来被称为“天府之国”,不仅物产丰富,而且川菜也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同时四川以古巴蜀文化闻名中外,所以研讨的课题除了“四川特殊饮食原料溯源”之外,还特别筹备了一个圆桌会议——“蜀饮食文化和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圆桌会议上台湾学者王明珂教授对近代羌民饮食文化的探讨提出了历史新兴的范畴,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从对西南山区族群的生态、食俗与文化的考察论述了“华夷联系”与“礼失求野”的二元的互动关系,都颇显学术价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西民族学院徐杰舜教授的论文引起了与会者关于四川人为何喜欢吃酸和辣的食物热烈讨论,显示了学术研讨会应有的水准。
对饮食原料历史以及其生产的探讨比较广阔,但原料生产的社会文化意义较少受到注意。美国著名的饮食人类学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Sidney Mints邀约了近十位专家组织了“豆类食物的应用与历史源由”讨论会,研讨了豆类食物在东亚饮食文化圈的文化意义。
第八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成都的圆满召开,不仅提升了四川大学的学术氛围,为川大学子提供了一个接触学术前言的机会,而且向参加会议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展示了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新成都,有利于推动西部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