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简报
(2020年3月·总第230期)
文学人类学的“战疫”在场
2020 年开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大规模传播。自 1 月 23 日武汉“封城”、国内开启大规模的防疫“战役”至今,新冠病毒传染已演变为全球大流行。面对这场突发灾难,学术的人文关怀始终“在现场”,参与记录、见证和思考。
在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学者的倡导发起下,文学人类学公众号陆续推出相关专辑,聚焦人与动物、自然及社会的多重关系,呼吁以理性反思与学术书写的方式,直面严峻的现实危机,疗治疲乏的伤痛心灵。疫情突发之初,开辟“春节专辑”,推送中心特聘专家及相关团队的系列文稿,包括叶舒宪《现代性的文化体验》、徐新建《谁是“武汉人”?——病毒传播与人口流动》、胡建升《动物是人的神话师者——读<神话动物园>》、杨骊《灾难时刻,文学人类学在场——评<灾难与人文关怀>》、柴克东《探寻神话与仪式的生物学之根——评<神圣的创造:神话的生物学踪迹>》等。随后开辟“灾难与人文关怀”专号,以旧文新刊和疫情征文的方式,陆续发表彭兆荣《灾难与遗产:5·12 的例子》、赵靓与付海鸿《“官话”与“民声”: 汶川灾后重建标语表述研究》,以及谢芳《现在的武汉,已经不是当初的武汉了》、张秋美《事情不是我原来想的那么简单》等文章,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2 月 3 日,本中心主办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与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秘书处联合发起专题征文,以“疫情中的民族志”“文学救灾与文学治疗”“跨文化比较中的灾难表述”“世界文学艺术中的灾难作品分析”及“文学反应机制及其社会影响”“灾难经历的个案报告”为议题,向学界征稿,计划用调查报告等形式记录和展示面对灾难的学术关怀。
重大疫情给我们带来紧张、隔离,我们希望通过学术研究观照生命与社会,传递信念,召唤勇气,分享关怀和温暖。
(邱硕供稿)
中国多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秘书处
2020 年 3 月 2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