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期简报-人才培养协同

发布时间 : 2014-05-28 18:27    点击量 :

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

工作简报

20145·总第38期)


协同中心多校专家参与四川大学博士论文答辩

 

2014522日下午,来自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各协同单位和高校的多名专家参加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专业的博士生答辩,体现了跨校合作与联合培养的积极探索。

上半场的答辩人为罗庆春,论文题目是《文学人类学视野下的当代彝族汉语诗歌研究》。答辩委员会除了协同中心牵头单位四川大学的冯宪光教授任主席外,还有协同中心副理事长、中国社科院的汤晓青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徐其超教授、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和广西民族大学的徐杰舜教授。

罗庆春的博士论文利用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彝族汉语诗歌的文本解读与文化阐释,提出“文化混血”、“混血彝诗”、“第二母语”等新概念,并且深入探讨了“彝族汉语诗学”的可能性。答辩委员肯定了论文的视野开阔与立意高远,认为作者是“用生命在写作”。最后,经答辩委员会的讨论与无记名投票表决,一致通过了罗庆春的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下半场答辩人祖晓伟的题目是《文学人类学视域下的甲金文字——车马意象与神话编码》,指导导师是协同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的叶舒宪教授。该论文集中论述了汉字 “车”、“马”甲金文字的意象与神话编码的符号关联和文化意义。答辩委员认为,该论题的写作难度较高,答辩人扎实完整地完成了论文,且取材丰富,视野开阔,最后已无记名票决方式一致通过了该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两位博士生的培养体现了协同培养、联合教学的2011计划精神,对中心的人才培育机制有着一定的示范意义。

(史芸芸、邱硕供稿)

2011计划-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

2014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