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所动态 > 学术动态 > 正文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深切缅怀文学泰斗项楚先生

发布时间 : 2025-02-09 13:26    点击量 :

2025年2月4日7时30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项楚教授与世长辞,享年85岁。作为中国敦煌学、文献学、语言学、文学史研究领域的泰斗,项楚先生的一生,是治学的一生,是教书育人的一生,更是为中国学术事业默默奉献的一生。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追忆这位学术巨匠的生平与贡献。

桃李春风,师者至圣:从语文讲坛到学术殿堂

项楚先生,浙江永嘉县人,1940年出生。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同时考取四川大学中国文学史专业研究生,师从庞石帚教授攻治六朝唐宋文学。研究生毕业后在甘洛军垦农场劳动两年,1970年到成都西北中学任教。1976年参加《汉语大字典》编写组,1980年调入四川大学,1986年晋升教授,1990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项楚先生曾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召集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高等学校古籍整理委员会成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四川省社会科学杰出贡献专家、四川大学“985工程”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首席科学家、四川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三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

项楚先生国学根柢深厚,熟读佛典和四部典籍,精于校勘考据,擅长融会贯通,其治学熔语言、文献、文学、宗教于一炉,致广大而尽精微,风格独具,特色鲜明。尤其在敦煌学和佛教文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成就卓越,享誉海内外。其成果曾获得中国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一等奖,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一、二、五届一等奖,首届思勉原创奖。

项楚先生毕生潜心科研与教学,培养了大批优秀学术人才,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先生淡泊名利,品德高洁,德艺双馨,为举世之楷模。

妙笔生花,学贯古今:从敦煌文献到语言学的跨界探索

项楚先生的学术生涯,始于对敦煌文献的痴迷。1976年,36岁的项楚在成都西北中学任教时,接触到《敦煌变文集》,从此一头扎进了敦煌学的世界。当时的敦煌文献分散在世界各地,即便是缩微胶卷,成都也难以获取。然而,项楚先生并未因此退缩,他凭借有限的资料,开始了对敦煌文献的深入研究。

项楚先生的治学之路,充满了挑战与突破。敦煌文献中的俗语词、俗字、错讹字,使得解读这些文献比理解经典作品还要困难。为了破解这些难题,项楚先生阅读了《敦煌变文集》《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全唐诗》《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无数古籍,甚至通读了《大正新修大藏经》中的3000多部佛教典籍。正是凭着日复一日沉浸于学问,逐字逐句钻研各类文集,最终在敦煌文献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82年,项楚先生在《中国语文》上发表《敦煌变文校勘商榷》,一举成名。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他在敦煌文献研究中的深厚功底,也标志着他在语言学领域崭露头角。1985年,项楚先生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一等奖,成为当时学术界为数不多的获奖者之一。

项楚先生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敦煌学和语言学领域,他还对王梵志诗、寒山诗等唐代白话诗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王梵志诗校注》等著作,不仅填补了敦煌俗文学研究的空白,更让国际学界惊叹“敦煌学在中国”。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从川大到全国的学术星火

项楚先生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教书育人方面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长期在四川大学任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人才。项楚先生的学生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继续传承着他的学术精神。

项楚先生的教学风格严谨而富有启发性。他常常与学生一起研读原始文献,逐字逐句地解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的学生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涌泉回忆道:“从表面上看,传世文献与敦煌文献中的问题经常是没什么关联的,但项老师能破除字形、字义、字音造成的谜障,深入本质,找到答案。”

项楚先生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敏感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他常常告诫学生,检索无法取代深度阅读,堆砌材料并不等于真正理解,“我们要做些笨学问,花些时间读经典,慢慢涵泳、体会。把握到它的精神,那才是真正读懂了。”

淡泊明志,素心如兰:简约而丰盈的人生境界

项楚先生的日常生活简单而充实。他一生专注于学术,很少为外界的纷扰所动。即使在学术成就斐然、声名远播之时,他依然保持着谦逊平和的态度。项楚先生的同事和学生都记得,他总是面带微笑,待人温和,从不因自己的成就而自满。

项楚先生的日常生活几乎全部围绕着学术展开,甚至极少接受采访。项楚先生潜心学问,长年沉浸在古籍文献中,学术给他带来了无尽的快乐。正如他所说:“你轻易获得的东西,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只有通过艰苦努力获得的东西,才是深入的、深刻的。”

风骨长存,照耀人间:思想的璀璨恒星

项楚先生的离世,是中国学术界的巨大损失。他的一生,是治学的一生,是教书育人的一生,更是为中国学术事业默默奉献的一生。他的学术成就和精神风范,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项楚先生曾说:“跟老先生们接触久了,觉得我也像他们那样爱国了。”今天,我们怀念项楚先生,不仅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因为他是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热爱学术的爱国者。他的学术之光,将永存人间。

愿项楚先生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