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日至3日,由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主办的第八届“东亚文献与文学中的佛教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于成都家园国际大酒店顺利召开。来自韩国东国大学、日本广岛大学、花园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铭传大学、政治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三十多家高校、科研机构的近七十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与会学者合影
会议开幕式于2日上午在酒店CD厅举行,在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孙尚勇教授主持下,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项楚教授、韩国东国大学朴永焕教授、日本广岛大学荒见泰史教授、四川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傅其林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教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所长何剑平教授分别致辞,并向与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
项楚教授指出,“很高兴又有机会和各位欢聚一堂。佛教本是外来文化,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注入了中国文化的基因,被中国文化所接纳和阐释。中国佛教文化继而传入了周边地区——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中南半岛,也在不断被周边国家本土化,成为了各国文化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就是文化传播、交流、互动和融合的过程,见证了东亚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
项楚教授致辞
朴永焕教授介绍了“东亚文献与文学中的佛教世界”国际会议的缘起和历史,指出东亚各国文化深受佛教影响,本会议是东亚学者定期交流佛教文学与文献的宝贵平台。荒见泰史教授从个人学术研究实际出发,充分肯定了建立东亚研究学术平台的意义,希望本次会议能够促进学者们对东亚文化的认识和研究。
荒见泰史教授致辞
傅其林教授与李怡教授随后致辞,分别向与会学者介绍了四川大学及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的概况、研究特色和已取得成绩,并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何剑平教授指出,通过以汉字为载体的佛教在东亚各国广泛流传,东亚形成了共享的佛教世界,这是研究东亚文献与文学的绝佳角度,本次会议可以打开学者们的研究视角。
何剑平教授致辞
本次大会设置三场专题研讨,六十多位发言人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在北京大学潘建国教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顾满林教授的主持下,第一场大会报告展开。浙江大学张涌泉教授做了题为“打造新一代敦煌变文全集”的发言。已刊布的敦煌文献存在写本收集不全、图版缺失或清晰度不高等若干问题,学界迫切需要一部集写卷、已有成果、高清彩色图版的变文全集。《敦煌变文全集》的编撰耗时十余年之久,是敦煌变文文献汇辑、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张涌泉教授发言
接着,北京大学陈明教授通过晱子三题,讲述了睒子故事图像及其所依托的文本类别、睒子故事图像的叙事形式的异同、睒子故事图像的文图关系等内容。通过丰富的文本和精美的图案,陈教授勾画出了一些相似史料背后所隐藏的“交流”“接受”“变异”与“互动”的复杂图景。
陈明教授发言
日本花园大学衣川贤次教授发表了题为《究明己事》的报告,他以禅宗语录为例,指出“究明己事”是以某种方法直接体验佛陀开悟时的体验为目标的禅宗思想。
衣川贤次教授发言
香港浸会大学陈伟强教授从佛教流派、佛传文献及典故、王勃的文学特色等角度,探讨了宋本《释迦如来成道记》的作者问题。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郑阿财介绍了日本正仓院章疏目录等在敦煌文献中的运用,提供了敦煌佛教文献、中古汉文典籍考论研究的新思路。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周裕锴教授做了题为“罗汉与梵志——关于《冷斋夜话》‘罗汉失队’的解读与校勘”的发言,从阐释学、文本理解和解释的角度,探讨如何正确恢复古籍文字原貌问题。
2日下午与3日上午,与会学者分别在酒店CD厅、B厅、A厅进行发言和交流。
第一小组围绕着“信仰与文化”议题展开,内容跨越佛教美术、医疗、政治、宗教、民俗等多学科。刘林魁教授深入挖掘了佛教疑伪经伏羲、女娲造日月说的内涵,安徽师范大学林生海副教授介绍了敦煌官私文书中所见大众的佛教知识容度,何剑平教授讨论了佛教影响下的龙信仰在朝鲜半岛的传播途径以及和中国龙信仰的关系,安徽文理学院储晓军副教授介绍了敦煌285窟壁画与河西墓室壁画中伏羲、女娲图像之间的关系,山东大学徐美德副研究员探讨了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的六师外道及其学说,四川师范大学汤君教授介绍了西夏晚期的佛教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研究员尹邦志讨论了龙泉大佛与巴蜀弥勒信仰之间的关系,山东大学胡孝忠副教授等探讨了饶宗颐历史民俗学的三个维度。此外还有学者也做了有关翁方纲、医疗、冥界观的精彩报告。第一小组学者们的报告范围广泛,视野开阔且方法多样。
刘林魁教授发言
第二小组的主要议题是“文献与文学”,涉及内容西至敦煌,东至朝鲜半岛、日本。武汉大学高文强教授介绍了佛教文化与齐梁轻靡书写之间的关系,厦门大学哲学系林观潮副教授考察了唐代黄檗希运禅师度母传说,成功大学助理教授刘家幸探讨了南源性派《鉴古录》的成书与弘化,四川大学吕肖奂教授介绍了入宋日僧视域中的神宗诗坛,福建师范大学杨祖荣副教授介绍了敦煌《维摩诘经》讲经与论义中知识与信仰的构建,四川大学国威副教授探讨了俊芿入宋与《律宗问答》的成书,江西师范大学李舜辰副教授介绍了清初黄檗宗渡日高僧与寒山的跨时空交流,浙江大学博士后李周渊讨论了南宋后期北上平江府刊刻《碛砂藏》的福建刻工,山东大学李海涛副教授探讨了近代东亚佛教典籍交流与互动。其他学者们做了有关刘禹锡、晚明文字禅、居简、寒山诗等报告。第二小组的学者们既延用了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也采用了多元视角和新方法,提出了崭新的学术
观点。
高文强教授发言
第三组以“传统与语言”展开了讨论,涉及文论、文学、语言学等诸多内容。四川大学普慧教授等重申中国文学批评重要术语“神理”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师海军教授考察了李东阳的寺庙书写、心态变迁及意义,孙尚勇教授以《七略·诗赋略》为中心介绍了早期目录学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浙江大学江静教授介绍了宋日佛教交流史上的各类人物及其主要作用,四川大学计晓云副研究员探讨了敦煌写卷中文本范式不同的讲经文,四川大学谭伟教授探讨了“乞食”“化缘”词义发展与佛教中国化与世俗化之间的关系,顾满林教授分析考论了《法华经·受决品》中的“天见人人见天”,四川大学李瑄教授探讨了清初移民僧的“报慈”书写与社会权利,西北大学杨遇青教授以“忠义菩提”考论了钱谦益晚年的佛门交游,四川大学王长林副教授介绍了文本校勘与字词训释相结合的禅典文献研究方法。第三小组论文紧扣主题,文风严谨,论证严密。
普慧教授发言
发言完毕,各位评议人进行了中肯且精彩的点评。为使参会研究生提高精进,本次大会还特为其安排专门评议专家。点评完毕,学者、听众自由讨论,期间大家踊跃发言,热烈讨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尹邦志研究员评议
3日上午10点,在高文强教授主持下,第二场大会报告在CD厅展开。梁丽玲教授发表了题为“佛教高僧塑像的圣化现象”的演讲,以传记、灯录、塔铭、寺志等佛教文献中的高僧塑像圣化现象为对象,分析了高僧塑像的类型与方式。朴永焕教授以佛教史学家闵泳珪所藏本为中心,回溯了闵泳焕先生与胡适先生在哈佛关于佛教文化的交往历程,分析了哈佛燕京图书馆藏韩国佛教贵重本的传来过程与其特征。荒见泰史教授从敦煌文献S.5639上所见的“马鸣菩萨”出发,分析了唐朝末年马鸣菩萨信仰与养蚕神之间的关系。杨明璋教授以“论唐五代俗讲中的‘说缘喻’”为题,分析了唐五代讲经文、变文、因缘中的“说缘喻”意涵。
梁丽玲教授发言
接着,大会进入闭幕式阶段,崔立国、刘家幸、王长林三位老师分别对三组发言进行了详细总结。陈伟强教授对本次会议做了总结与展望,指出大会参会人员来源广泛,报告以佛教为中心,也兼论其他内容,各具特色,各展所长,思想活泼。陈教授倡导诸位学者继续发扬本次会议精神,加强跨领域和比较研究,期待更蓬勃的发展。最后,何剑平教授对本次会议做了进一步总结,向与会学者、线上学者、现场听众、会务组人员表示了衷心感谢,并宣布本次大会正式闭幕。
陈伟强教授总结发言
本次大会参会学者来自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大陆等地,不仅年龄多样,研究领域也各不相同。学者、听众热烈交流,激情畅谈,产生了无数学术火花,都表示获益良多。各位学者展示了新话题、新视角、新材料和综合性的研究手段,以佛教为中心,打通了一条研究东亚文献与文学的路径,取得了诸多成果,共推学术进步。
撰稿:四川大学俗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