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所动态 > 学术动态 > 正文

中国文学的雅俗、民族、传承与地方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2022年年会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 : 2023-11-07 14:04    点击量 :

20235月12-14日,由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学的雅俗、民族、传承与地方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2022年年会”在成都祥宇宾馆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多所院校及科研机构的10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收到论文104篇。

5月13日上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所长何剑平主持会议开幕式。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项楚、西南民族大学徐希平、西北民族大学多洛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古立峰分别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祝晓风主持第一场主题发言。主题发言人河南大学关爱和从陈寅恪的文体辨识角度入手讨论了近代学术思想转型的历程及雅俗文学之间的互动,徐希平以茂县羌族文学为例分析了岷江上游少数民族文学的生态特点,武汉大学金宏宇论述了杂文学在现当代文学中的价值;武汉大学曹建国通过与相关出土文献的比照总结了王念孙《读书杂志》的成就得失;中华书局罗华彤分析了唐诗中的大庾岭书写;四川大学罗鹭辨析了《中州集》元刻本问题。西南大学张武军、多洛肯、四川大学周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林甸甸、四川大学张朝富、中华书局孙永娟分别与发言人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交流。

5月13日下午、14日上午,会议进行分组讨论。本次大会共分为三个小组,每组分三场进行。分别由西南民族大学王猛、西南交通大学刘玉珺、四川师范大学房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朱曦林、武汉大学李遇春、广西大学彭林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曹胜高、四川大学李瑄、陕西师范大学李跃力主持。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罗鹭主持本次会议第二场主题发言。主题发言人四川大学普慧(张弘)认为汉武帝立太学和张骞出使西域应该视作“中古”的起点;四川大学刘福春分享了他从事新文学史料研究四十年的经历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丹珍草(杨霞)阐述了格萨尔史诗口头与书面文本不断互动的宏大叙事传统和跨民族、跨地区、跨国境、跨文化的流传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段美乔以曹禺《日出》“戏剧二版”为例探讨了新文学作家五六十年代修改本的文化史意义;西南交通大学刘玉珺介绍了越南汉喃研究院所藏《仓山诗话》的成书背景、诗话体制与诗学观念。西北师范大学马世年、金宏宇、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汤晓青、四川大学周维东、西南民族大学孙纪文分别与发言人进行了精彩与谈。

闭幕式上,山东大学佟亨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马旭、西南民族大学彭超分别作了小组总结。随后,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副会长徐希平作大会总结。徐希平认为,本次会议表现出三方面的特点:其一,学术为本,安排紧凑。大会共两场主题发言,小组分九场讨论,会议进展得融洽热烈,认同与质疑并存,对学术问题的讨论高效深入。其二,内容丰富,追踪前沿。会议论文涵盖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民间文学、民族文学、文献学等多个学科,涉及传世集部文献、小说文献、方志文献、戏曲文献、宗教文献、口传文献、音乐文献、图像文献等多种文献,同时文学、语言、历史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史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与信息。其三,梯队完善,结构合理,后续有人。大会既有耄耋之年的名誉所长项楚先生参加,又由大量的学术中坚构成其主体,同时包括部分在读博士新锐。他们基础扎实,新见叠出,表现出中华文学史料学研究的强大活力和生机。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王召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