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所动态 > 工作简报 > 正文

2021年第1期

发布时间 : 2021-05-08 16:32    点击量 :

            

                 海外汉学系列讲座之安海曼:中国中古的动物观开讲


原当时的日用品和日常修行的样态,发现佛教对某一问题的价值倾向。安教授指出,佛教戒律是戒杀动物、鼓励放生,但这其中也牵涉复杂的问题,例如:僧人在是否可在自保的情况下杀害动物?僧人能否捕获或者移动动物?僧人对待动物的2021419日下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海外汉学系列讲座在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内举行。本次讲座由安海曼(Ann Heirman)教授主讲,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所长、入选教育部重要人才计划的普慧教授主持,根特大学许晓博士翻译,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刘亚丁教授等师生近180人分别线上、线下参与聆听了本次讲座。

安教授着眼于佛教律部文献中戒杀动物这一主题,分别从巴利语律藏和中古相关戒律文本出发,通过戒律文献中所记载对僧团的行为规范,探讨佛教文献中所蕴含的动物观,及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之道。安教授的研究所依文献以巴利语上座部律、《十诵律》《四分律》《五分律》《摩诃僧祗律》为主,兼历朝高僧大德之注疏、评论、菩萨戒、游记、清规等,她认为一方面这些文本存在着不容置疑的重要历史价值,另一方面也特别提醒大家,戒律是对僧众生活的指导,本身带有强烈的理想化色彩,与实际生活存在出入。但根据戒律文本的形成特点,从其中偶然揭示的故事中,我们至少可以通过生活经验想象还态度是应该保护,忍受还是视而不见?应该如何对待对人类凶猛或有害的动物,例如蛇、蝎、蚊子等,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和做法面对在人类农事生产过程中被无辜杀害的动物。安教授通过爬梳戒律文献、道宣、义净等大德观点,援引例证,对以上问题做出了解答:佛教文本提倡爱护动物,避免杀害动物,故意杀害之心更是罪加一等。与早期印度文献不同的是,中国古代佛教文献将杀害动物与人的业报轮回联系起来,以此劝勉僧爱护动物,珍惜生命。

普慧教授对安教授的讲座内容做出了精彩总结和点评,他从中国戒律研究现状出发,指出了戒律研究的重要性,对安教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予以真诚的赞美,鼓励同学们多学习借鉴以安教授代表的优秀海外汉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刘亚丁教授线上对安教授表达了亲切的问候,并从佛教、东正教、天主教不同面向,和安教授探讨了肉身在宗教活动中之意义。一位目前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留学的马来西亚中学语文老师线上请教了佛教戒杀动物与僧人饮食习惯、中国古代卫生传统的关系等问题,安教授对此也做出了精彩解答,她指出随着早期印度佛教文献进入中国以及中国僧侣自创的戒规的出现,如中国僧侣严格的禁食肉的素食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更加尊重动物和保护动物的平等精神。同时,儒、释、道三教的互动和融会,把这种人与动物的平等精神推广到了中古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确实是很值得进一步深究的问题。

主讲人简介

安海曼(Ann Heirman)教授是著名的欧洲汉学家,是欧洲佛教文化研究的杰出学者之一。她于1998年获东方语言文化博士学位后,一直任教于比利时根特大学(University Ghent),并兼任语言文化部主任,开设古典中文和佛学等多门课程。其研究领域广泛,成果丰硕,尤其是对中国寺院生活与戒律的研究,深入独到,创见迭出,影响深远。她的代表著作《四分律中的比丘尼戒》(2002)、《佛教的传播》(2007)、《洁净之身至纯之思:古代中国与印度佛教寺院的身体保健》(2012)等是人们了解和学习海外汉学的必读之作。


供稿人: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