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所动态 > 工作简报 > 正文

2020年第3期

发布时间 : 2021-01-20 14:04    点击量 :

        四川大学脱贫攻坚纪实文学报告会在甘洛召开

  2020年10月15日,在第七个国家“脱贫日”到来之前,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决胜脱贫攻坚年底“收官之战”的指示,验收对口扶贫的工作成果,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副校长侯太平带队赴学校定点帮扶的甘洛县开展调研工作。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教授及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相关座谈会。

  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篇章,以文字记录“当代史”也是文新人义不容辞的责任。2019年以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组建了脱贫攻坚报告文学课题组,由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民俗人类学平台方向负责人徐新建教授、梁昭副教授带队深入凉山州地区调研考察,以研究者与创作者的双重视角记录彝族地区的变迁历程,讲述脱贫攻坚历史中的“新凉山故事”。


聚焦年底脱贫验收 衔接未来乡村振兴


  15日下午,“四川大学-甘洛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暨《迈向凉山新篇章》四川大学脱贫攻坚纪实文学报告会”在甘洛县政府机关大楼会议中心举行。甘洛县委副书记段勇纲首先汇报了甘洛县脱贫攻坚工作及四川大学定点帮扶的工作情况,他特别致谢了四川大学所做的重要贡献。他说,四川大学对甘洛县在智力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文化扶贫领域的帮扶持久而深入,尤其在格布村的定点扶贫、幼儿园建设、干部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成果显著。

  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代表学校向甘洛县各级干部队伍、甘洛县人民群众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团结一心、艰苦奋斗致以敬意,并对已经取得的丰硕成果表达了祝贺。他细数了自己前后三次来到甘洛的经历,耳闻目睹甘洛县多方面的变化,表示对甘洛县“年底实现脱贫攻坚的任务和历史使命”充满信心。王建国书记说,“贫困的问题是动态变化的,不会一劳永逸”,下一阶段的工作在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目标,圆满完成年底验收任务的前提下,更需要放眼未来,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他表示“年底的脱贫攻坚验收不代表双方工作的结束”,并代表学校承诺“川大会继续做好应尽的责任义务,动用智慧为甘洛县未来的振兴提供援助”。


基地授牌落成 用纪实文学作品为脱贫攻坚“树碑立传”

  会议期间,四川大学副校长侯太平代表学校为四川大学彝族文化研究基地(驻甘洛)授牌。仪式结束后,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梁昭、2019级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生罗燕代表脱贫攻坚报告文学课题组,以“大凉山的回响——书写彝区的脱贫故事”和“跨越高山和盆地:新一代彝人的心路历程——以参与川大扶贫为例”为主题,汇报了深入凉山州调研一年半以来的经历与工作成果。与会人员还一同观看了“新凉山民族志”主题作品中的微视频纪录片《阿呷书记的故事》。王建国书记对课题组工作予以肯定,他指出,课题组的工作正是代表川大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为党领导的全国脱贫攻坚战“树碑立传”,也为彝族同胞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树碑立传”。

  当晚7点,脱贫攻坚报告文学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与甘洛县彝学学会(以下简称彝学会)共同举办了基地工作交流会,会议由彝学会副会长邱华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梁昭副教授主持。会议开始前,彝族传统音乐传承人阿支拉以莫、邱华副会长分别带来彝语版《我和我的祖国》和诗歌朗诵的精彩表演,向与会师生表示欢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教授介绍了学院的学科建设情况,希望基地未来发展能够在两方面有所贡献:一是通过对彝族文化的研究,推动彝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二是充分发挥文学人类学学科的辐射能力,促进和带动文新学院其他学科的发展。该院刘福春教授评价基地的建设“正是当代人做当代人应当做的事情”。

徐新建教授从文化研究的“在地性”与“理论性”进行分析,指出基地研究所需把握的多重关系——古-今关系、彝-汉关系、城-乡关系、国-族关系,并提出对基地发展的三个希望——交朋友、办活动、出成果。

  自2012年学校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以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研学实践、公益助农、支教考察等多个领域竭智尽力,贡献力量。学院定点扶贫小组多次前往甘洛县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地群众需求,积极组织学院师生开展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各类文化帮扶活动。与此同时,学院师生利用暑期实践机会,前往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温拖乡地茶村、合江县福宝镇等地开展扶贫扶智活动,并通过科研项目、学术论坛等方式统合专业建设与扶贫实践,不断探索知识攻坚、定点扶贫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