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所动态 > 工作简报 > 正文

2019工作简报3

发布时间 : 2019-08-25 16:08    点击量 :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工作简讯

 

2019年第3期                           2019825

 

 

 

中国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暨《项楚学术文集》首发式成功举行

 

201975-7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项楚学术文集首发式在成都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学者来自中国及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114,日本、韩国、印度、美国、奥地利等国家的8会议共收到论文102篇,其中,中国学者(含港台)95篇,外国学者论文7篇。

    本次会议围绕敦煌学、中国俗文学、俗信仰、俗语言等主题展开研讨,分为大会发言、分组讨论两种形式。

    大会发言部分的主要情况如下:

    76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成都祥宇宾馆举行,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教授主持。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院士致欢迎辞,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发表了题为《人文学术标杆》的讲话,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资深教授张涌泉作为项楚先生学生代表致辞。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姜怡,四川大学副校长晏世经,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共同为《项楚学术文集》揭幕。最后,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项楚先生做了深情而精致的即兴发言。他回忆了自己的学术生涯,感恩季羡林、周一良、王永兴、宿白等前辈先生对他的关怀和学术支持,感恩母校四川大学对他的培育。他表示,希望四川大学人文学科的学术传统,在新的时代,能以新的方式,继续得到传承维新和发扬光大。大会组织了两场学术主题报告。第一场,由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兰州大学郑炳林教授主持,七位学者宣讲了论文,分别是:中华书局柴剑虹编审《敦煌写本的约定俗成》、台湾成功大学王三庆教授《项楚先生之学问及其写作思路——以敦煌歌词总编匡补为例》、四川大学郑阿财教授《文献、文学与图像:敦煌写本刘萨诃和尚因缘记文本互文研究》、香港教育大学朱庆之教授《唐代白话僧诗苦海出头还复没说的源与流》、浙江大学张涌泉教授《敦煌变文全集编纂刍议》、日本京都花园大学衣川贤次教授《竹箆之话——禅宗的语言论》、浙江大学方一新教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证漫议——读吐鲁番出土文书训诂随札》。第二场主题报告由台湾嘉义大学朱凤玉教授和陕西师范大学张新科教授主持,六位学者演讲,分别是:中国社科院黄夏年教授《川僧真贵与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兰州大学郑炳林教授《晚唐五代敦煌地区人的文化素养》、The Citadel, the Military College of South Carolina南恺时教授(Keith KnappThe Funahashi kōshiden’s(《船桥孝子传》)Modification of Xiaozi zhuan(《孝子传》) for Popular Audiences、浙江大学刘进宝教授《石滨纯太郎的敦煌吐鲁番研究》、四川大学周裕锴教授《罗汉与梵志——关于冷斋夜话罗汉失队的解读与校勘》、清华大学刘石教授《法书要录本十七帖校理——兼论校帖在校理右军书语中的功用问题》。

 

分组讨论的主要情况如下:

分组讨论共分为三组十二场,共发表89篇学术论文。

1面向宗教学的论文有:

    印度学者阿润·库玛尔·亚达夫《玄奘大师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以印度学者视角阐释玄奘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陈星宇《仙俗之间:两种清代道士生存个案》以张谦、陈文述二道士观察日常化道教;何剑平《中土法华注疏中的音乐供养观及其影响》提出雅乐意识对讲经文产生影响;冯和一《法藏P.3883P.2653对传统化生复仇观念的文学演绎》以P.3883P.2653精魂化生、复仇为例,考察类似情节对传统化生信仰、精魂复仇观念的吸收;胡垚《多重文化视角下桃木辟邪民俗探源》从多个视角认识桃木,追溯桃木辟邪说本源为桃树预示着阳气萌发的生命能特征;日本学者荒见泰史《敦煌的西王母信仰》认为敦煌三危山经历了从西王母道场转变为佛教道场的历程;黄勇《试论高句丽的道教外交策略》认为高句丽在公元七世纪上叶先后两次向唐朝提出学习道教的请求,名为宗教交流,实际上是政治外交活动;孙英刚《当今如来皇帝菩萨: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君主观》讨论南北朝时期君主在佛教中所处的位置;戒法《论中晚唐时期禅宗对马祖作用即性的传承及其反思》认为中晚唐至宋时期的禅宗是后马祖时代,着重探讨中晚唐禅林对马祖作用即性的传承、援用、批评、反思;计晓云《晋唐尼讲考述》结合晋唐比丘尼传世文献与出土墓志、碑刻、造像题记,考察尼讲的发展流变和历史渊源;罗凌《关羽佛教神格生成之渊源探微》梳理了隋代到清代佛教文献中的关羽崇拜事相,揭示关羽佛教神格形成的进程;邱硕《半官方化:明清乐山赵昱信仰的双仪式结构》以赵昱信仰为例,探讨特定地域环境和历史情境中,地方政府对地方神灵格局的分配安排、宗教神灵在地方的意义转换、官方与民间信仰的互动影响等;严红彦《雪窦重显禅师与禅茶文化》以雪窦重显语录、诗文为据讨论禅宗茶文化;普慧《梁武帝的佛教活动》梳理梁武帝佛教活动,分析梁武帝同时拥有宗教身份和君王身份的特殊情况;尹锡南《印度学者师觉月的佛教研究》介绍印度著名学者师觉月学术情况;张富春《论支遁之弥陀信仰》以《阿弥陀佛像赞并序》、《阙公则赞》为材料探讨支遁弥陀净土信仰;朴钟茂《试论法华经之女性观——以韩半岛新罗观音故事为中心》认为《法华经》独立的观音信仰及其灵验故事,多含有两性平等的思想。

2. 关于文学有:

    戴莹莹《宋代巴蜀佛教文学的内涵、特征与影响》对宋代巴蜀佛教文学进行了宏观梳理;刘士义《明代小说的性文化生态审视》打破社会、哲学、民俗与文学等各学科的界限,引入性文化生态概念;刘卫林《从碑记所见陈湛铨先生禅观考论修竹园诗中禅思》从传世碑记所见入手,联系陈湛铨先生所赋诗篇,阐述当中所表现禅理禅思;尹富《扭曲与放大:从隐恶扬善看儒学普及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王梵志诗、《太公家教》对儒家隐恶扬善观念的误读和扭曲;刘成国《弟子与北宋中期儒学——以刘敞、王安石为中心的考察》从《弟子记》入手,分析刘敞与王安石学术思想之差别;鲁立智《变文新说——基于部分新资料的论述》就变文的原意、变相卷轴的运用等六个问题对变文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李华伟《论桃源体小说的佛教源流》分析佛教对桃源体小说发展的推动作用;李小荣《两宋禅宗语录与讲史话本》分析禅宗语录的引史为据现象,认为与中国史学传统、佛教文学内部的讲史传统有关;刘亚丁《自然在18世纪诗歌中的呈现》对比分析袁枚与杰尔查文的自然诗;朱凤玉《从写本原生态论一卷本王梵志诗的性质与功能》经过分析,赞同项楚先生一卷本《王梵志诗》是在《太公家教》基础上改写而成的观点;王于飞《写卷题名与敦煌世俗变文文体特征略析》对敦煌世俗题材变文中的53个写卷76个题名进行系统辨析,得出了变文题名者文体意识草率、杂乱、无序的结论;李建军《文人、民间叙事回环转化与小说雅俗演进》以李娃故事流变为例,得出结论,文人和民间叙事相互借鉴和改造,借鉴和改造时通常伴随雅俗转变;阳清《信行<翻梵语>所见<历国传>探骊》认为《大正藏》收录信行《翻梵语》实以宝唱《翻梵言》为基础重加编纂,其中博采法盛《历国传》四卷及相关名物五十九种,为相关辑佚和考证提供了重要线索;杨宗红《由案头到讲坛:清末川刻宣讲小说对志怪传奇<阴阳镜>的重写》梳理清末宣讲小说对《阴阳镜》的重写,认为足见重写之作是劝善运动中文人文学世俗化的体现;张煜《本生、地狱与志怪<法苑珠林>看佛教故事的经典化历程》考察《法苑珠林》在佛教故事经典化历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罗鹭《敦煌文献中孝子故事的类型与源流》梳理孝子故事包括零星史书传记、独立史部杂传、通俗杂传、变文等多种类型;张秉国《近代女性弹词概述》宏观概述女性弹词;张慕华《敦煌佛教唱导文本与上梁文经典体式的形成》认为经典体式的上梁文是借鉴佛教唱导文本的文体模式而生成;孔旭榮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Fu on Pomegranate in Yiwen Leiju以《艺文类聚》所收录9篇《安石榴赋》为研究对象,分析安石榴的名称来源,并指出外来物种进入本土时,其象征意义消减的现象;踪训国《战国赋研究论著叙录》总结1978年以来战国赋研究,提出现有研究存在重宋玉而轻荀子的倾向。司徒蕾娜(Lena Springer)《英、德语境下的文化》从德语、英语的历史渊源,梳理了文化的同异特徵,并比较了汉、德、英三种语言的概念。

3关于文献学的论文有:

罗宁《敦煌氾氏家传校笺》对敦煌遗书斯一八八九号卷子敦煌氾氏家传进行详细校笺;冯国栋《宋大安塔碑铭疏证——兼论宋初皇族妇女与佛教》通过疏证宋大安塔碑铭,考察了宋真宗、宋仁宗、明德太后、章献明肃太后等皇族与佛教之间的联系;富世平《后堂考述》考证后堂词义,有普通名词后面的堂屋、代指一种僧职、指唐释清澈所撰《后堂记》三种情况;顾满林《略述汉文佛典的注释语A晋言B》考察A晋言B这一注释语的使用格式、在不同时期文献中的分布等;黄威《敦煌文献包首题符号的研究及其方法论意义》对包首题符号的起源、演变、功用等进行研究;李贺《毗陵易名晋陵索隐》考证毗陵易名晋陵的时间为东晋太兴年间;周浩《释氏六帖的编刻与流传》以日本东福寺藏宋本《释氏六帖》的编刻、版本等为研究对象;刘长东《春秋左传注志疑九则》考证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九则疑处;刘郝霞《折叠与断裂——论古籍卷轴装到册叶装演进之关键》考折叠这一动作及因折叠引起的断裂在卷轴装到册页装演进过程中的作用;梁枥天《敦煌写本<佛说八阳神咒经>校释及相关问题》校释《八阳神咒经》,考证存在疑义的部分词义及相关问题;土屋太祐《广道者考》考宋代产僧广道者几则机缘;王飞朋《由:中土金光明经流传及信仰考》考《金光明经》的流传,及其逐步世俗化的历程;王启涛《王梵志诗后衙兼论唐代里正的职掌》以吐鲁番文献为比较,对王梵志诗中的法制和行政术语后衙进行重新考证,认为后衙后一班上衙;王绍峰《读<一切经音义>札记》重新解释《一切经音义》中十条错误解释;王树平、包得义《汉藏文学交融的结晶敦煌变文<四兽因缘>考论》考察敦煌变文《四兽因缘》中的四兽本生故事;王彤伟《段注<说文>校改失误一例》考段注珠不圆者有误;杨梅《渝西石刻之于方志之史料价值举隅》梳理渝西石刻所涉明代地方官之姓字里籍、科考仕宦;孙尚勇、汪淑琼《S.6631S.2454P.3141<维摩五更转十二时>校议》认为S.6631S.2454P.3141号三残卷主要抄录了两组歌辞,合为《维摩五更转十二时》,其创作以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为典据;俞理明《<太平经>分卷分篇和它的成书关系考察》以《太平经》残本为主要依据,参考《太平经抄》和敦煌文献斯4226,通过对《太平经》分卷和篇目安排,考察其成书过程中的一些痕迹;刘林魁《<辩正论>版本考述》依据《广弘明集》《法苑珠林》、敦煌卷子等材料考《辩正论》版本;游世强《<汉语大字典>辨误一则》考《汉语大字典》字存在释义和引例矛盾;张小艳《敦煌变文疑难字词校释》对敦煌变文中不易辨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做了校释。

4关于语言文字学的论文有:

张乡里《小道小说观念考辨》考证辨析小道”“小说二词词义;刘勤《中日禅宗文化与东司语源考析》考析了东司东净说”“郭登说”“除秽明王说”“洛阳官署说”“东施说五种语源;高一农《班氏家族赋作系列考论》从家族的角度勾勒班氏家族发展演变概况以及整个家族诗礼传家的文化特征;龚泽军《形近误书与<跻春台>方俗词考释》考释了《跻春台》中的四个误写俗字/词;雷汉卿《忍俊不禁考辨》考辨忍俊不禁,尤其是在禅宗文献中的词义;丘雅《敦煌净土歌赞中的俗字、异体字与通假字》梳理归纳敦煌净土歌赞中的俗字、异体字与通假字;蒋宗福《敦煌本唐五代韵书词语札记》考敦煌本唐五代韵书中的除削”“老鱼等词;朱瑶《又双叒叕型新语词构形的历史渊源及应用》提出又双叒叕类网络语的构型机制与古文字中叠文合文的形体结构方式有密切联系;朱兆虎《陕北方言与经典文献互证》将方言与经典文献结合考察;焦毓梅《泛指性量词的历时演变研究》考察的产生发展,以及最终被取代的过程;武建宇《核心义与古代汉语总括副词辨析》以形音义进行虚词分析;杨同军《明母字读[b]域外音译词语举隅》考察域外音译词语中明母字塞音化现象;杨小平《清代写本疑难俗字考释》考察清代手写文献疑难俗字;郑海涛《姚华文字学论著刍议》关注姚华文字学著述的治学特色、学术观点;谭伟《唐樊绰蛮书苴哶音义考》对苴哶音义进行考释。

5关于方法论及学术史的论文有:

    伏俊琏《敦煌文学写本研究的成绩和未来展望》提出用写本学的方法研究敦煌文学;李娟《浅谈古汉语概念场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古代汉语概念场词汇系统研究中蹲在语义场与概念场不分等多个问题;刘平中《官··生:锦江书院与清代蜀学历久弥新的三种力量》总结锦江书院三种核心力量及清代蜀学特征;完德加《看与观:有关宗教研究的田野反思》以藏传佛教研究为例,在田野工作中将多学科不同角度对其他者视角之看与宗教文化自在之观相结合;司徒蕾娜《英、德语境下的俗文化》以奥地利学者身份考察英、德语境下的俗文化;吴光正《海外中国佛教文学研究述评》对海外的中国佛教文学研究进行了总评,并总结出启示;王国巍《论四川大学项楚先生的教育思想》、徐新建《项楚先生的俗文化贡献兼论民俗研究的华西学派》、赵义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四通八达项楚先生学术成就与影响启示录》;张勇(子开)《评项楚王梵志诗校注》四篇论文主要讨论项楚先生学术成就,总结项楚先生学术方法。

会议结束后,三组分别由吴光正教授、王于飞教授、阳清教授进行分组总结,四川大学俗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弘(普慧)教授进行大会学术总结,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教授宣布成立项楚学术基金会

 

 

    本次会议以中国俗文化为题,参会论文基本围绕着中国俗文化的主题展开。其中,以敦煌学研究为本次会议的重中之重,敦煌文化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她的大众化、民间化、宗教化、生活化敦煌遗书是20世纪四大发现之一,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反响。当今社会,任何学科的研究都不会局限在某个特定的区域,中国俗文化和敦煌学更是如此。中国俗文化是中国本土文化研究,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俗文化研究不能局限在国内,需要吸收别国的研究成果。而敦煌虽位于中国境内,但同时也是各文明交汇的枢纽,各民族、各宗教的文化交流,形成敦煌地区独特的文化。敦煌藏书面世以来,中、日、英、法、德、俄等各国学者均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从古至今,国际性一直是敦煌研究的特色,本次会议既以敦煌学为主题,也将其国际性的特色延续了下来。

本次会议收到衣川贤次、南恺时(Keith Knapp)、荒见泰史等国外知名学者的论文,均为这些学者的最新学术成果,具体情况如下(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印度阿润·库玛尔·亚达夫:玄奘大师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 

日本荒见泰史:敦煌的西王母信仰

美国南恺时(Keith Knapp):The Funahashi kōshiden’s船桥孝子传 Modification of Xiaozi zhuan孝子传 for Popular Audiences

韩国朴钟茂:试论法华经之女性观以韩半岛新罗观音故事为中心

奥地利司徒丽娜(Lena Springer):英、德语境下的俗文化 

日本土屋太祐:广道者考

日本衣川贤次:竹箆之话禅宗的语言论

美国孔旭荣: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Fu on Pomegranate in Yiwen Leiju

这些研究涉及文献学、宗教学等各个方面,代表了国外学者在敦煌学和中国俗文的最新成果,同时,荒见泰史教授、司徒娜教授、土屋太祐教授等国外学者还担任了分会场主持人、评议人,与国内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对所评议论文提出了宝贵意见。

国内学者们也纷纷提交了各自的最新学术成果。本次会议既是对中国俗文学的研究会和交流会,又欣逢《项楚学术文集》出版,项先生的学术研究遍及文献学、敦煌学、语言学、古典文学等多个领域,在每个领域都卓有建树,尤其以敦煌俗文学研究蜚声国际。此次《项楚学术文集》的出版,除项楚先生已出版的《敦煌变文选注》《王梵志诗校注》《敦煌诗歌导论》《敦煌歌辞总编匡补》《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等著作和已出版的《敦煌文学从考》《柱马屋存稿》两种论文集外,其余论文新编为《柱马屋存稿二编》一并出版,为学术界呈现了项楚先生学术成果的定本。《项楚学术文集》的出版是四川大学文学科发展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是对项楚先生学术成就的致敬,也是对项楚先生研究中熔语言、文学、宗教于一炉的鲜明的学术特色的学习。

总而言之,以中国俗文学为主题的本次会议,能够收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踊跃投稿,能够汇聚众多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已经是一场难得的学术盛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中国文学研究切不能将眼光局限在国内,应在国际交流中谋求共同进步。项楚先生在敦煌学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本次会议也收到众多敦煌学相关论文,我国的敦煌学研究,在众多前辈学者的努力之下,从无到有,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此次会议既有项楚先生的文集出版这样的盛事,又有不少学者提交相关优秀论文,足以显示我国在敦煌学研究上的突出成果。但是,日本等国家在敦煌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也是卓越的,且各国具有不同的治学方法,这更需要积极的学术交流活动来促进各国学术进步,促成敦煌学的进一步发展。

 

(撰写人:梁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