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所动态 > 工作简报 > 正文

2014工作简报3

发布时间 : 2014-08-01 15:20    点击量 :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2014年第3期                           201481

 

 

 

东亚文献与中国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4年7月11日上午,由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与韩国交通大学东亚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东亚文献与中国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百花园乡村酒店顺利举行。

本次大会共有70名专家学者参加,其中港台学者13名,国外学者6名,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台湾中研院、台湾大学、台湾中正大学、日本广岛大学、日本新泻大学、日本南山大学、韩国交通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韩国安东大学等学校和学术机构。开幕式上,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项楚教授首先致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雷汉卿教授和韩国交通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朴英绿教授分别致欢迎词。

本次会议共收到64篇学术论文,其中中国学者提交论文58篇,外国学者提交论文6篇。简短的开幕式之后,9点40分,大会进入学术报告和大会发言阶段,共有此6篇论文在大会上宣读,学术报告和发言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周裕锴教授主持,台湾政治大学竺家宁《论上古歌谣的韵律问题——诗经声母的和谐现象》运用现代语言风格学的方法和技术对《诗经》进行赏析,从《诗经》文本分析出发,总结归纳了诗经声母和谐现象的多种规律,强调从声母的和谐角度立体考察上古歌谣的韵律特征。温州大学王小盾《东亚俗文学的共通性》对作为今年学术界关注热点的“俗文学”与“民间文学”二者之间的异同进行了考察比较,特别指出在东亚文化的视野中对俗文学的考察,实际是考察书写和记录在建构多重文学世界方面的意义,这对了解东亚各国俗文学的共通性与廓清各国文学在汉文化影响下呈现的不同特质都有启发。韩国交通大学朴英绿《文献研究上的大数据和国际合作》则探讨了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古典文献研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在建设文献研究大数据体系方面应进一步加强研究者国际性合作的建议。 浙江大学张涌泉《新见敦煌变文写本叙录》首次发表了新发现的多个敦煌变文写本的缀合、校录和整理成果,并提出将和他的老师项楚先生一起,对目前为止海内外变文图版进行重新缀合、识读、校勘和注释,对前贤时彦在变文研究上的利弊得失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形成一部更为全面、完美的《敦煌变文全集》。台湾中研院廖肇亨《一点水墨,两处成龙:晚明清初黄檗宗僧人即非如一在京都的佛教艺术巡礼》以黄檗宗开山祖隐元隆琦座下弟子即非如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诗歌的细读,展现其所见日本佛教的特质与生活状态,以及他在处于明清易代特殊时期的政治认同与思想境界。四川大学普慧(张弘)《汉译佛典之语言哲学考察》对汉译佛典的音韵文字观进行了独具慧眼的论述,并希望以此为契机,探讨佛教语言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衍变与佛教本身的形成、发展、演变之关系。

12日下午和13日全天会议分为文学与信仰、语言与文献两个组进行研讨。

文学与信仰讨论组共宣读25篇学术论文,内容涉及古代文学研究与俗文化、俗信仰研究等多个方面。傅瑾《文化研究的俗文学路向》从宏观立论,指出从俗文学研究路向出发对思考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入性具有重要意义。何仟年《从阮德达<葫样诗集>看清代诗歌文献在越南的接受》、陶然《欧阳修词与早期高丽词关系三议》、康韵梅《成任<太平广记详节>之编选特色及其意义》、朱凤玉《敦煌争讼文学与东亚汉文小说之发展——以<燕子赋>、<聋瞽判词>、<鹊与乌相讼文>等为例》、荒见泰史《韩国东海三和寺水陆斋调研报告》、朱旭强《图籍互证:乾隆朝所见交趾果然兽的因果呈现》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古代中国与东亚周边国家和地区在文学、宗教、信仰方面的交流与相互影响,大开生面。廖秀芬《合生的发展及其表演之探究》以唐宋时期的笔记所载材料梳理考论唐宋“合生”表演艺术的发展及其表演情况,杨明章《礼物、象征与讲唱叙事:论敦煌唱场文学中的礼物》则以敦煌唱场文学中的“礼物”为切入点,考察讲唱文学中物质形象的叙述较之一般书面文学的特出之处,均是对当下俗文学研究的推动。孙尚勇《论纬书中的孔子形象》对传统的儒家圣人孔子在纬书中形象所蕴含的的文化信息进行研究,刘勤《厕神为何为女神》对俗信仰中的厕神形象进行考论,展现了雅俗文化信仰的不同特质。张朝富《初唐释法雅募僧兵及其背景考论》、陈冠甄《地藏菩萨“临终前后”救度思想之探讨——以<地藏菩萨本愿经>为主》、朱安女《剑川石窟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教信仰》则是对佛教和宗教信仰问题的深入研究。沈扬《论白居易的卯饮》、阮怡《景观的人文凝视——论宋人行迹中景观的书写模式》、祁伟《宋代禅宗十二时歌的书写方式与宗教意图》、张正学《从行政区划与香山观音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创作年代》、许红霞《如如居士颜丙生平及著述考述》、黄奕珍《以“诗人”身份力图恢复——论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一诗之精蕴》等论文对唐宋文学史上一些重要的人物和现象进行了深入考论;李瑄《袁宏道著作的刊刻流传与其文坛影响力的扩张》、崔炳圭《中国通俗小说三言中的情欲》、刘淑娟《俗文学中的女性——以“三言”科举书写中的女性为主探讨》、张家豪《拟话本<清夜钟>议论策略之析论》马强才《清代刘文蔚所编科举参考书四种及其阅读传播》、丁淑梅《双红堂藏清末四川唱本<铍罗当游江南>整理研究》则集中在元明清文学的研究方面。其中,崔炳圭、刘淑娟分别从人性层面、性别角色角度对明代通俗小说《三言》进行了重新释读,张正学通过独特的视角重新考论了历来众说纷纭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创作时间,对传统的古代文学研究颇具启迪意义。

语言与文献讨论组发表了学术论文25篇,内容涉及传统文献、敦煌文献、佛教文献以及域外汉籍,除专门的文献、文字考释外,还有对佛教义理、道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东亚诸国文化的考论,以及对东亚文献中诸多语言文字问题的专题研究,内容丰富精彩。董志翘《有关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的古代地名考释(两则)》对古代小说中“欧阳火”之“欧阳”、镇江丁卯桥出土唐代金银器铭文之“力士”二词进行详细的文献梳理与考释,最终认为,这二词均为地名;刘林魁《敦煌本〈佛法东流传〉考论》对敦煌文献中与《佛法东流传》相关的七个卷子进行缀合,并对其与《续集古今佛道论衡》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刘玉珺《阮辉��〈奉使燕台总歌〉考校》对新见燕行文献《奉使燕台总歌》的作者与内容进行了相关考证;罗宁《南岳十八高僧传考论》通过钩辑相关材料,对已亡佚的《南粤十八高僧传》一书原貌进行论述;王启涛《72TAM169:26(a)古写本〈孝经〉校记》结合目前已见的其他写本,对吐鲁番出土高昌国时期的《孝经》写本进行了校对;周裕锴《〈注石门文字禅〉标点献疑一百例》对中华书局2012年出版的点校本《注石门文字禅》中点校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商榷;黄勇《高丽睿宗与道教》对高丽睿宗崇尚道教的相关活动及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李逸津《阿列克谢耶夫俄译〈聊斋志异〉对中国民间生活习俗的阐释》对俄译本《聊斋志异》阿列克谢耶夫注释中审视中国人常见而不以为意的习俗的独特视角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进行了阐释;李祥林《羌族口头遗产和图像经典》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羌族的释比经典进行了详细讨论;刘长东《中国古代灵验故事在宗教学理论上的意义(一)》对灵验记故事的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对其中的超自然性及其证明、如何证明及其中所隐含的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刘亚丁《理解与误读:禅宗在俄罗斯》对俄罗斯汉学家与业余爱好者两类人的禅宗研究进行了介绍与讨论;朴钟茂《韩国当代童话〈五岁庵〉中的观音信仰》指出《五岁庵》以“恋母情结”为中介,将传统的观音信仰与圣母玛利亚形象进行结合,反映了韩国当代观音信仰的新变趋向;释大参《敦煌本〈觀音經〉註釋的“雅俗”風格與淵源》对北图藏敦煌本《观音经注》进行研究,从其注释方法与思想、注释语言与注释的随意性分别源明其雅、其俗两方面的特点;姜勇仲《从韩•汉有关‘沉菜-泡菜类词汇对比看韩语‘KIMCHI(沉菜)’语源研究》、谭伟《浅谈禅宗文献中死亡义词语》、邬宗玲《大足石刻文献俗字考探》、俞理明《“尴尬的含义》、雷汉卿《禅籍俗语考源》、蒋宗福《〈红楼梦〉校读札记——重读经典系列之一》、朱庆之《对语气词“那”中古用例的语文学讨论》从文字学的角度,对相关具体词汇进行了考释;顾满林《汉文佛典“正音”“正梵”“正云”略述》对汉文佛典不同时期音译词的不同名称及其不同含义进行了论述;康健《试析祖堂集常用副词的多功能》对《祖堂集》中副词的不同用法与功能进行了论述;曾良《汉字俗写规律在古籍整理中的利用》主要对相关俗字的俗写规律进行了总结;郑贤章《高丽本龙龛手镜疑难注音释义札考》对高丽本《龙龛手镜》中的一批疑难注音释义进行了研究

7月13日下午继续进行大会发言及讨论和闭幕式。郑阿财《从敦煌文献看日用字书在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容受——以越南〈指南玉音解义〉为考察中心》对敦煌现存日用字书及其发展进行了介绍,并以《指南玉音解义》为例考察了日用字书在东亚汉文化圈的传播与接收情况。梁晓虹《藤原公任〈大般若经字抄〉在日本佛经音义史上的地位》对日本佛经文献《大般若经字抄》的体例与内容进行了简介,剖析了和风化佛经音义与日式佛经音义的同异,最后从四个方面归纳了此音义所具有的堪称承前启后的特点。郑炳林《敦煌写本类书征引史籍研究》对敦煌类书所引史籍内容进行了辑校,对相关异文进行了对勘,并从中考证、辑补出一些六朝佚书、遗文,并从版本与流传、内容变异等角度进行了研究。土屋太佑《契嵩〈辅教编〉中的因果报应与修证》指出,契嵩认为在实践善的具体过程中,因果报应的观念起着关键作用;他非常重视修证,对当时过度强调无修无证的思想倾向提出批判,这可视为宋代禅宗无事禅批判的萌芽;文章对契嵩思想中的理论缺陷,也进行了探讨。罗鹭《五山文化时代前期的元、日文学交流》指出,东渡元僧在日本的诗歌唱和、文章应酬等活动,直接刺激了五山文学的发展;受东渡元僧的接引,日本僧人纷纷入元游学,在中国的游历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日本南北朝时期翻刻的元人诗集至少有十五种,翻刻数量多、传播速度快、刊刻质量精,从而促进了元日文学的交流。

在大会发言和热烈的讨论之后,由西南民族大学王启涛教授和浙江大学陶然教授分别对语言与文献组、文学与信仰组的发言进行了总结。最后,项楚教授宣布本次“东亚文献与中国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与会学者中,张涌泉教授领衔进行的“敦煌残卷缀合”工作列入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楚教授领衔、张涌泉教授等参加的《敦煌变文全集》整理与校释项目列入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其他参会学者也有重要研究成果和科研项目。本次研讨会围绕东亚文献与中国俗文化的主题,探讨了诸多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讨论精彩,反响热烈。代表提交的论文普遍有着较高的学术品质,反映了目前我国俗文化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问题,其中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作者同意并修改之后将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学术集刊《中国俗文化研究》上发表。从本次研讨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东亚文献与中国俗文化研究领域,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关注热点代表着国际先进水平,但也应该加强与东亚各国特别是日韩学者的交流合作,以期取得更大成就。

 

(刘郝霞、邹浩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