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所动态 > 工作简报 > 正文

2014成果简报2

发布时间 : 2015-01-10 15:08    点击量 :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成果简报

 

2014年第2期                           2015110

 

论文类成果

 

丁淑梅

1.《双红堂藏清末四川唱本铍罗当游江南整理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14年第6

2.《文述的张力与演述的阈度——小说尘埃落定与谭愫版改编川剧的一种对读》,《阿来研究》(一),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

3.《双红堂藏清末四川唱本三匣剑整理研究》,《学术论坛2014年第4

4.《傩戏的面具与“非物质”之道》,《阅江学刊2014年第1

 

何剑平

1.《敦煌莫高窟之变相、题榜与经文、经疏之关系》,第四届东亚宗教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03-01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

 

黄勇

1.《汉末学风变迁与士风重振》,《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第4期

2.《论材料与学术研究之关系》,《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第3期

 

雷汉卿

1.《禅录方俗词解诂》,《阅江学刊2014年第4

 

李菲

1.《对话:在人类学遗产研究的国际平台上》,《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

2.《身体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范式转型》,《思想战线2014年第6期

3.《身体:一个遗产关键词的东西方对话》,《中外文化与文论》(26),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6

4.《文字中心主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反思》,《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4期

 

李祥林

1.《徘徊在缺席和在场之间——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女性声音》,《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4期

2.《人类学视野中羌族民间犬信仰及其文化析说》,《民俗研究2014年第4

3.《画中有戏,百看不腻——从民俗艺术角度看年画中的戏曲呈现》,《民族艺术研究2014年3期

4.《谐剧:洋溢着创造智慧的地方艺术》,《文史杂志20142

 

李瑄

1.《文人小集在明清文学思想研究中的价值——以袁宏道敝箧集为例》,《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期

 

梁昭

1.《“母语文学”看少数权利和文化认同》,《中外文化与文论》(26),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6

 

刘亚丁

1.Духовный диалог через столетия: Л. Толстой, А. Солженицын, В. Тендряков«Русская словесность в мировом культурном контексте»

Фонд Достоевского2014-12-20

2.《 “米沙同志”——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所所长季塔连科院士》,《人民日报2014-03-23

3.Методика литеротуроведа  Б.Л.Рифтина:синтез типологии  и исторической поэтики(Б.Л.李福清的文学研究方法:类型学与历史诗学的综合)Обш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所2014-03-11

4.《肖洛霍夫》,《20世纪欧美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

 

罗鹭

1.《书棚本唐人小集发微》,《国学研究》(33),20146

 

吕肖奂

1.《欧阳修与杜衍的南都唱和析论》,《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2.《论南宋中后期游士阶层的崛起》,《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

3.《宋代处士内涵与处士文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年第12

4.《北宋处士诗人创作及其唱和网络实况考察》,《中国研究2014-12-01

5.《北宋处士诗人及其诗歌风尚三变》,《中原文化研究20146期

6.《论宋代分题分韵——更有意味和意义的酬唱活动形式》,《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3

7.《宋代官员诗人酬唱论略》,《江西师大学2014年第1

 

王红

1.《不要轻易以别人的态度为态度》,《演讲与口才2014年第5

 

徐新建

1.《分类危机:人类遗产的撕裂与整合》,《文化遗产研究》(3),巴蜀书社20146

2.《封贡与誓盟——简论“夷夏交往”的诸种类型》,《思想战线2014年第1

 

俞理明

1.馬氏文通以前的漢語詞類分析》,《汉语史研究集刊》(18),巴蜀书社201412

2.《词汇分层及其外围成分》,《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

3.《东汉佛道文献词汇新质的社团分布》,《中国语言学》第七辑,2014年1月

 

张勇张子开

1.《〈历代法宝记〉所引外书考》,《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1

2.《北魏刘未等造像记所见之弥勒信仰》,《第四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道安暨河北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北省社会科学院2014-11-18

3.《星云法师弘法演讲文学作品的特色——以〈老二哲学〉为例》,星云大师文学创作暨《中国宗教文学史》编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09-18

4.《缘起:一种讲说性故事文体的源流——兼论敦煌变文的范围问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2014年度理事会暨敦煌吐鲁番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2014-08-19

5.《天然函昰的诗偈观》,《天然禅师与岭南文化——广州华严寺首届华严论坛论文集》,巴蜀书社20147

6.《试论僧传的定义、归属和范围》,宗教实践与文学创作暨《中国宗教文学史》编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01-16

 

周裕锴

1.《典范与传统:惠洪与中日禅林的“潇湘八景”书写》,《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2.《从工艺的文章到自然的文章》,《文学遗产2014年第1期

 

 

著作类成果

 

 

表述“刘三姐”——壮族歌仙传说的变迁与建构

梁昭著,民族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24万字。“刘三姐”是中国南部壮族地区民间世代流传的著名人物,是极富生命力的民间口头传统的代表,同时亦可视为影响深远的文化表述现象。在近四百年来的流传中,“刘三姐善歌”是该表述传统里富于魅力和经久不变的核心,而“为何而歌”、“如何歌唱”则分别在不同时代、被不同的话语主体叙述为不同的内容。 本书以“表述刘三姐”为题,从中国文学人类学的“表述”问题切入,对作为歌师、歌仙、歌祖的“刘三姐”如何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变迁和再造进行研究,深入梳理“刘三姐文化”的纵向传承关系,揭示其在世界性的民族文化潮流中具有何种表述结构和价值。

 

《汉文音乐史料类编 

何剑平著,江苏凤凰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全书100万字。全面搜集了汉文大藏经及日本续藏经中的音乐史料,并将之分类编纂,旨在为语言学界、乐学界、文学艺术界及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一批翔实可靠的资料。

 

嘉绒跳锅庄:墨尔多神山下的舞蹈、仪式与族群表述

李菲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全书24万字。墨尔多神山脚下,大小金川蜿蜒流淌于嘉绒藏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甲居神秘的“玛尼”,梭坡、中路欢舞的“卓”和巴底、太平桥神圣庄严的“达勒嘎”…… 这些鲜活的地方性族群传统与世所熟知的汉语名词“跳锅庄”,不仅是民俗学“我称”与“他称”的区别,也不能轻率地被理解为“类比性总称”与“个别专名”的类属关系。它们之间的不同是根本性的——至少在丹巴,“玛尼”、“卓”或者“达勒嘎”,是一个名为“嘉绒”的共同体在神圣与世俗之间践行的一套族群文化表述模式:在以“歌”与“舞”为表征的身体实践系统中,可以联结起嘉绒的历史记忆与当下现实,分辨出“我”与“他”的异与同、远与近。对于嘉绒人来说,“跳锅庄”不是游客“凝视”下的文化展演品,而是关乎其如何理解、表达传统与自我,如何在社会进程的实践情境中调整认同,从过去走向未来的根本方式之一。

 

《乔健口述史》

李菲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全书30万字。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人类学研究历经了漫长的发展,从西学东渐时期的艰难开拓到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学科奠基,再到强调本土化的学术自觉和全球语境下的多元对话。如今,在两岸三地人类学家的共同推动下,这门学科迈入了历史新纪元。在此过程中,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历程与人类学研究者的学术成长经历逐渐交织为两岸三地学术共同体的历史记忆。这些弥足珍贵的记忆不但凝聚了研究者个体“小我”的生命体验,也如一条条溪流汇集成为人类学学科发展的鲜活“生命史”,成为中国人类学研究者代代传续的宝贵学术遗产和精神遗产。自2011年起,《中国人类学家口述史文库》正式启动。《乔健先生口述史》作为文库中率先面世的第一部口述史,以翔实的口述访谈和著述文献资料为基础,勾勒出了著名华人人类学家乔健先生一生为人、为学、为师的生命史,亦具有重要的学术史研究价值。

 

《四川方言词源》

蒋宗福著,巴蜀书社2014年7月出版,64万字。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历代四川方志方言与文化研究》(批准号:13JJD740014)、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批准号:skqy201319)成果。 本书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四川方言词语进行专题研究,尤其对其发展演变做了细致、翔实的文献推演,特别注意考察发掘每一词语的源流嬗变,揭示这些词语在历史上与全民族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构建完备的汉语史提供依据,也满足大量对四川方言源头感兴趣人群追踪溯源的夙愿,为他们答疑解惑,并提升其语言自豪感,为四川方言的保护和延续贡献力量。 前言对本书的意义、体例做了全面论述。正文共计收录词语2700余条,其中包括部分《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未收词语、释义,并有大量词源提前或新书证提供;包括几种四川方言词典失收但如今仍保存在四川某地方言中的词语,还对部分辞书的误释做了匡补。本书按汉语拼音字母音序排列,每一词条先列词目,以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加注四川方言读音,再详释其义,列举有代表性的书证和必要的分析论述,尽量反映出该词语在各个时代各种文献中的消长变化,把活的方言词语与古典文献用例结合起来,对词义的发展演变提供活的方言证明,互为印证、相互发明、古今贯通,使抽象的理论阐述与实证考辨有机结合。本书有音序索引、笔画索引,便于查阅。

 

四川方言词语续考

蒋宗福著,巴蜀书社2014年2月出版,全书91万字,对部分四川方言词语作了深入细致的考释,创获颇多。

 

城镇村寨和民俗符号——羌文化走访笔记

李祥林著,巴蜀书社2014年4月出版。本书作为文化人类学笔记,是作者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走访羌族地区和研究羌族文化的成果,30万字,160多幅配图。该书出版,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资助,属于作者所承担课题民俗事象与族群生活——人类学视野中的羌族民间文化研究”的成果之一。

 

《中国语文学史》(译著)

雷汉卿译,巴蜀书社2014年1月出版。本书是从韩文翻译为中文的中国语言学说通史。

 

法眼与诗心:宋代佛禅语境下的诗学话语建构

周裕锴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25万字。本书分为文化语境、思想资源、审美眼光、诗学话语四大部分,主要探讨了宋代文人和僧人的佛学修养和著述,宋代文人接受佛教经典的主要观念,佛禅观照方式在诗歌创作中的转化,以及宋人诗论中佛禅术语的引用和演绎。试图通过引证和统计勾勒出整个宋代文人学佛的文化语境,深入分析宋人日常阅读的各种佛经中的重要佛理,尤其注重讨论佛禅观念在宋诗学中转换的细节和过程,并对宋人诗论常见的佛禅话语的引用和演绎作出合理的解析。其中关于六根互用的审美观念、转物诗学与拟人主义、全春是花、妙观逸想、以大观小、如幻三昧与艺术幻觉、如虫蚀木、句中有眼、《沧浪诗话》及其他宋诗话的禅学隐喻等论题,都有自己全新的诠释。

 

唱道与乐情:宋代禅宗渔父词研究

伍晓蔓、周裕锴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20万字。本书分别从宗教词的角度,考察了宋代禅宗渔父词的三大传统,即《渔家傲》系渔父词、《渔父》系渔父词、《诉衷情》系渔父词。勾勒它们依托某词调形成的创作传统,从宗派、门风、作者身份等创作群体特征中去寻绎其成因和特色。如《渔家傲》为禅宗唱道文学的代表,有示禅、颂古等类别,论述了佛教仪式音乐的回归;《渔父》来自文人书写传统,禅师藉以寄托对自由境界的向往;《诉衷情》则为禅宗居士创作,塑造逍遥与解脱的禅门渔父形象以自况。书中对各系渔父词的文本作出深入的分析比较,通过讨论此类型与渔父相关的特殊宗教词,展示出佛教音乐文学在宋代流行的一个重要侧面,并揭橥了禅宗书写传统与文人书写传统的相互渗透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