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工 作 简 讯
2013年第5期 2013年12月30日
“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
在四川大学成立
11月25日下午,“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仪式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明德楼401会议室隆重举行。
“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领导小组组长、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罗中枢教授,领导小组副组长项楚教授、曹顺庆教授和姚乐野教授分别主持了中心成立仪式、中心理事会预备会、学术委员会和学术研讨会。内蒙古大学齐木得道尔吉副校长、西南民族大学曾明副校长、西北民族大学李正元副校长,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汤晓青、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中心主任蔡华、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龚鹏程、北京大学世界伦理研究中心主任杨煦生、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民族学学院院长丁宏、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纳日碧力戈、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彭兆荣等嘉宾出席了仪式及研讨会。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场祝贺并对中心的成立表示支持。参加仪式和学术研讨会的还有来自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以及国内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和四川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
“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由四川大学经过近一年的论证和筹备而确立,中心旨在协同国内外各相关学科的创新力量,整合创新资源,推进机构体制改革与高端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解决在国际国内社会形势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如何增强中华多民族团结与凝聚的理论及现实问题。该中心由四川大学牵头,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文化部、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的相关机构和院所核心协同,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重庆文理学院和成都市人民政府等机构和部门主要参与。目前参与中心协同创新的重要机构跨越了内蒙、新疆、西北和西南等国内主要的民族地区,知名学者来自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回族、苗族、彝族、裕固族等众多民族,此外还包括了海外人类学、民族学以及文化遗产研究等领域的著名学者数十名。中心的目标是面对社会紧迫问题、响应国家现实急需,力争创建一个好的机制、汇聚一群好的人才、培育一种好的氛围,最终提交一批好的成果,通过进一步发掘源远流长的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增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凝聚、提升两岸四地的文化交往、扩展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竞争力做出贡献。
成立仪式上,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领导小组组长、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罗中枢教授发表致辞。他首先代表四川大学向“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向长期以来对学校建设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的领导、专家表示感谢。他说,建立“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的提议提出后,四川大学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培育。在培育过程中,学校特别强调协同创新中心要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决策咨询、机制创新五个方面实现突破。罗中枢常务副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全世界华人同根同脉,中华多民族文化的研究意义重大,希望“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能够实现长足发展,建设成为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文化研究中心,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通力合作,以问题为导向,积极为中心未来的发展献计献策。
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教授简要介绍了中心的基本情况。他说,中心成立后,将力争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机制创新平台,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在国际领域的文化话语权做出贡献。
出席成立大会的各高校领导和专家纷纷对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他们表示,“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意义重大、任务紧迫,中心的立意和构架充分体现了国家急需与强强联合的特点,突出了跨地区、跨学科及多民族专家汇聚整合的优势,只要机制完善、协同到位,相信该中心无疑将在对我国多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掘传承和文化凝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进一步推动高校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
在随后举行的“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会议上,协同中心主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项楚教授就学术委员会的架构和功能,中心内部成员如何协调合作等方面发表主题讲话。与会的专家、学者就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定位、平台设置、发展方向和工作计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
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古代文学、文献学”
研究生学术论文交流会圆满举行
2013年12月7日,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古代文学、文献学专业研究生学术交流会”在川大文科楼251会议室举行。来自川大、西南交大的教师和研究生约60人参与了此次交流会。
会议于上午九点半正式开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裕锴致辞,热烈欢迎西南交大众多师生的到来,并预祝此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西南交通大学罗宁教授对本次交流会的宗旨及会议安排进行了说明,他说,希望通过本次会议为两校师生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专业平台,在思维火花的互相碰撞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这次会议共有14名同学提交了论文,有13名同学在会上发表。其中有关于古代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如王莉《中晚唐进士文化与文人词艺术特质演进》,熊倩《论王昌龄诗歌在唐代的接受》,王珽《论鱼玄机的爱情诗》,张春《诗与画的完美邂逅》。有关于作家并称、作品系年的考证,如王治田《李益、李贺“二李”说考》、郑晓星《张镃年谱献疑》,鲍逸烨《〈景灵宫致斋〉系年考辨》。有古籍专书的整理研究,如黄小霞《洪迈<史记法语>述论》,赵瑞《裴樻<燕行曲>述论》,刘月飞《日藏<笥河学士诗集>研究》,李东东《双红堂藏清末民初京调折子禁戏<拾玉镯>研究》。还有俗信仰的研究,如王启春《论商业发展对盐神信仰的影响》。报告者的论文有的是课程作业,有的出自读书的心得,大体展示了良好的学术训练和各自独特的思考视角。
本次会议上午时段由川大伍晓蔓老师主持,下午时段由西南交大周芳老师主持。会议采用了报告与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分别由来自川大和交大的两位同学结成一组,川大同学报告论文,则交大同学评议;交大同学报告论文,则川大同学评议。报告者15分钟,评议者10分钟。这种争锋相对的评议形式,锻炼了研究生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评议者合理的建议和友好的批评,也对报告者修改论文大有助益。
报告和评议结束后,与会的两校教师对此次交流会的论文作了总结和评点,并谈及自己的体会和建议。四川大学教授吕肖奂认为,在学术研究上,应该致力于新视角新方法的发掘,万不可因循守旧,尽拾前人陈言。
会议于下午四点结束,会后,参会师生在文科楼大门前拍照留念,为此次交流会划上圆满的句号。